诸君好,这两天本来在着手写乌村植物园温室植物的介绍。结果今天偶然看到一篇非常棒的科学散文:知更鸟为什么去北京?
建筑大王爱自然(我个人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在这里顺手推荐给大家了)。然后对比了一下自己的推送,只觉得自惭形秽......然后就想着能不能写一篇稍微有价值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推送的构思。
必须说在前头,本文给出的建议仅根据我自己不算丰富的阅历和似乎有点特殊的偏好,恐不适用于每个人。但衷心希望您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够有所收获——您只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就可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了。
随着春天的脚步日益临近,被寒冷关在房间里太久太久的北半球人民总算可以出门走走了。而赏花,作为春天最为传统的户外活动之一,也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
赏花该去哪?对于多数人来说,脑海里蹦出来的去处一定是植物园。植物园和动物园类似,它们都始于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收藏欲望,由此再派生出其作为艺术欣赏、科普、保育等功能的延伸。但植物园又和动物园不一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它们虽然通常比动物园遭受到更少的道德谴责,但却也逐渐沦落于与一般公园类似的普通旅游景点,失去其作为“活的自然收藏馆”的特殊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问题呼之欲出:除了普通郊游和普通赏花式的游览模式之外,我们究竟可以怎样领略到一座植物园作为“活的自然收藏馆”的最大魅力?于是,我想要从有那么一点专业背景的植物爱好者的角度,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深度地游览一座植物园。
前期准备:
对于植物爱好者来说,游览一座植物园常常是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的。功课主要包括两方面:装备和资讯。
在装备上,个人主要想谈谈摄影装备,这几乎是植物爱好者逛园子必备的器材之一,与动物不同,植物不会移动的特性常常使人们能够有机会记录下它们的姿态。而植物爱好者在茶余饭后时的谈资,也常常是我拍过这个种,你拍过那个种云云。
那么怎样的摄影设备是合适的呢?于我个人建议,单反相机(包括微单和单电相机)当是首选器材,因拍摄对象的需求,最好能配备一支50mm-60mm的微距镜头作为拍摄植物的基础镜头(如无可以同焦段的普通镜头+近摄镜,后者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考虑),这个焦段的微距镜头近可拍摄细节,原可拍摄植物全株,十分方便。另可配备一支mm以上的长焦镜头作为补充拍摄木本植物高处花枝的辅助镜头。理想情况下还可以配备外置闪光灯以进一步提升照片质量。
60mm是我个人认为最适合拍摄植物的微距镜头焦段,近可如左图一样特写植物花细节(须弥葛,摄于广州华南植物园),远可以接近人眼的视觉范围摄植物全株/枝条,且同样能保持相当优异的细节质量(右图为千果榄仁,同样摄于华南植物园),允许引用。
如无单反相机,拥有较长变焦范围的卡片机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更经济,更轻,也常可以以一机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缺点是在照片质量上常难以与单反相比,但是对于照片质量的满意程度本就因人而异,因此见仁见智。
合理使用闪光灯常能极大地提升微距照片的质量。但外置闪光灯需要额外购置,相机原有的自带闪光灯常常又会因为缺乏柔光而显得光线“太硬”(可以简单理解成闪光效果过于明显,以至于照片质感失真)。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试这个骚操作:首先将内置闪光灯设置为手动闪光,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手动调节闪光灯功率。然后可以使用一片很薄的卫生纸/布料/纱布包住弹出的闪光灯,制成一个DIY的柔光罩。这种做法尽管需要很多练习,且照片质量还是难以追上专门的闪光灯,但着实经济,且在闪光灯没电的时候可以救急(图为内闪+卫生纸柔光罩拍摄的地果,摄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山),允许引用。
在没有相机的情况下,智能手机也是相当强悍的拍摄工具。这还真不是说笑,圈子里有不止一位朋友就是极为擅长用手机拍摄植物的大佬。多亏近年来手机摄影技术的提升,现在的许多手机都支持高质量的微距摄影。在不很在意细节的情况下,常可以拍出媲美单反的作品。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手机拍摄时,可以随身携带一支自拍杆:在自拍杆的帮助下,你就能用手机直接拍摄许多位于高处的花枝,算是一种“物理长焦”吧。
在摄影装备以外的装备可以向轻度野外的装备看齐:耐脏的裤子和衣服,登山鞋/洞洞鞋(依天气情况而定),装着雨伞和水瓶以及其他装备的背包(图鉴就不要带了),以及华南地区通常需要携带驱蚊水等药物。图片来自Per,图中是一个正在被满地石头扎得嗷嗷叫但还在拍摄小米草的普通植物爱好者。
除去实在的装备准备,在资讯上的准备也极为必要。其一是了解要去的植物园近日的花讯,国内的一些大植物园现在都有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