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ldquo小体rdquo怎么

很多同学在做题目练习的时候,会发现遇到很多涉及各种“小体”的题目,比如“杜勒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豪焦小体”等等,哦,什么鬼,完全记不住了,有的是红细胞内的,有的是白细胞内的,记到最后完全蒙圈了。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按照各种小体出现的细胞类别,在配上医学谷考试系统里面试题,保证大家一定会记住,不会在这个考点上失分。

一、红细胞内的“小体”

1.豪焦小体

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已证实此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2.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

变性珠蛋白小体是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的包涵体。光镜下可见红细胞内1-2μm大小颗粒状折光小体,分布于胞膜上。亚甲基蓝染色较吉姆萨染色更为清晰。电镜观察,海因小体使红细胞膜变形并有皱纹,原有双层膜消失。多发生于敏感个体服用药物或接触化学物质后,药物可导致Hb变性。其他可见于不稳定Hb患者,对G-6-PD缺乏症及不稳定Hb病的诊断有价值。

3.卡波氏环

卡波环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字形。其来源及性质未明。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后。

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其可能的原因有2种:①重金属损伤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②嗜碱性物质变性:铅中毒时,此种细胞明显增加,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在其他各类贫血中,亦可见到点彩红细胞,其增加常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乱现象。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习题练习:

1.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核残余物

B、脂蛋白变性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2.卡波环不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铅中毒

B、白血病

C、溶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脾切除后

3.变性珠蛋白小体的形成是()  

A、胞浆内存在RNA

B、胞浆内嗜碱性物质因中毒变性

C、不稳定Hb

D、核的破裂,残存物

E、红细胞膜的异常

4.G-6-PD缺乏症含5个及以上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常高于  ()

A、25%

B、30%

C、35%

D、40%

E、45%

5.外周血涂片所见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的本质为()  

A、核糖体变性产物

B、核残余物

C、脂蛋白变性产物

D、纺锤体残余物

E、胞质局部发育不成熟区域

6.病理情况下,红细胞可出现下列哪些结构异常()

A、豪焦小体

B、卡波环

C、棒状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核左移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为()

A、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

B、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

C、脂蛋白变性

D、有核细胞脱核时产生

E、纺锤体的残留物

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是()

A、瑞特染色法

B、煌焦油蓝染色法

C、活体染色法

D、血膜片干燥同定后碱性亚甲蓝染色法

E、血膜片甲醇固定后碱性亚甲蓝染色法

答案在本文末公布

二、白细胞内的“小体”

1.Auer小体(棒状小体)

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可出现在急粒、急单和急粒-单白血病细胞浆内,但不见于急淋白血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也可检出。

2.杜勒小体(Dohle小体)

杜勒小体又称Dohle小体(Dohlebody),是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直径为1~2μm,界限不清,可染成灰蓝色,是细胞局部不成熟,即细胞核与细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也是细胞严重毒性变化的表现。常见于严重的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

3.Chediak-Higashi畸形

Chediak-Higashi畸形又称契-东综合征,是Chediak、Higashi分别于年和年发现,故名Chediak-Higashi综合征。目前约有例。因其白细胞胞质内有粗大颗粒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其白细胞内有大块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异常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酶上亦可结合在其他细胞上它们使吞噬细胞趋化性减弱杀菌功能缺陷,故患者容易感染。

4.Alder-Reilly异常

Alder-Reilly异常: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天青)颗粒,有的压在核上,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造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成为可染色的颗粒。患者常同时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Hurler综合症。

5.May-Hegglin异常

May-Hegglin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白细胞异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包涵体。患者常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出血倾向,但绝大部分人不表现任何症状。

6.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为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蓝色或蓝黑色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及恶性肿瘤时多见。

7.空泡

空泡变性也称水肿变性。其特点是在变性细胞的泡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8.Russell小体(Fuchsin小体)

Russell小体为浆细胞内粘蛋白球形包涵体,含有表面γ-球蛋白,系细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聚集而成。又称cancer小体和fuchsin小体。浆细胞内数目不一、大小不等的小球体。直径2~3μm,可呈无色、粉红或淡蓝色,它是由浆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及糖蛋白在内质网凝结堆积而成。见于浆细胞增生性疾病,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淀粉样变性等。

9.Pelger-Huet异常

佩尔杰异常症血象(pelger-huet):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

10.Reed-sternberg细胞

R-S细胞见于Hodgkin’slymphoma(霍奇金淋巴瘤),是霍奇金淋巴瘤含有的一种体积较大的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简称R-S细胞),典型的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μ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瘤细胞呈椭圆形,胞浆丰富,稍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呈双叶或多叶状,以致细胞看起来像双核或多核细胞,形态相同状如鹰眼及所谓“镜影”核。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而清楚。核内有一非常大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嗜酸性的中位核仁,周围有空晕。

习题练习:

9.下列有关Auer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Auer小体为扦状、棒状、圆形、纺锤形等

B、病理性细胞中,嗜苯胺蓝颗粒融合而成

C、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D、常位于高尔基体内或附近

E、可见于急性白血病,最多见于M3

10.原始细胞中见到Auer小体,可认为该白血病属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治疗困难预后差

C、未缓解急性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急变

11.关于Dohle小体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特殊的小红细胞

B、血小板的形态变异

C、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

D、异型淋巴细胞

E、吞噬小体

12.中毒颗粒与中性颗粒的鉴别要点不包括()

A、颗粒覆盖细胞核

B、染色呈紫黑色

C、颗粒粗大

D、颗粒大小不等

E、颗粒分布不均

13对外周血涂片进行镜检,观察个中性粒细胞,其中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数为75个,则毒性指数为()

A、0.

B、0.75

C、1.0

D、1.75

E、2.75

14.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提示()

A、细胞分裂

B、细胞衰老

C、细胞发生吞噬现象

D、细胞融合

E、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

15.Pelger-Huet畸形的特点是()

A、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B、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

C、细胞核常分5?9叶

D、细胞质内含有数个包涵体

E、通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异常

16.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穿刺涂片可找到下列何种细胞()

A、幼稚淋巴细胞

B、Reed-Stemberg细胞

C、组织细胞

D、纤维细胞

E、白血病细胞

答案:1.B2.C3.C4.E5.B6.ABD7.B8.E9.C10.D11.C12.A13.A14.C15.B16.B

如何巧记,口诀来了

红有豪珠卡波嗜点彩

白见棒杜拉塞和里斯

急性髓白见棒状

感染杜勒和中毒

拉塞尔小体浆特有

里斯细胞霍奇金

下期将推出各种细胞计数的手工方法,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yz/86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