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血液病的一种,而且这种病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使更多的人都受到很大的伤害,那么大家知道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征兆是什么吗?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知道这些能使大家及时发现病症,不会因此错过治疗的时机,也能使大家提前预防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降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远离疾病带来的伤害。那么现在就一起来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征兆是什么吧。
临床上,出现贫血的症状,是血小板减少症状的重要表现。但是,由于患者的发病因素有所不同,导致患者贫血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急性主要是指白血病、再障以及急性血管内溶血等病症所致;亚急性主要是指急性再障、细胞性贫血以及自身免疫性贫血等常见病症。
当患了血小板减少这种疾病后,患者还会常出现出血的症状。该症状主要发生在患者的皮肤表层,一般情况下,可以明显看出大块的瘀斑。此外,部分患者的牙龈,鼻部、口腔等处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严重时,患者的消化道及内脏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
1、急性型
血小板减少疾病分很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急性型患者主要是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在起病前1~3周84%的患者会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更会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情况出现,如头痛、呕吐等现象也是多数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的情况,因此患者们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由于此病的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的患者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患者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其中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慢性型
慢性型患者多数都是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由于此类型患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而且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L就会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L之间患者就会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L常有严重出血,患者除了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出、凝血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而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有很大一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有咽部某部位的慢性感染存在,特别在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感染反复不愈,免疫调节功能长期失去平衡,激素等使用的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最后激素依赖或耐药,预后不好,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激素及各种西药的副作用引起的。
凡患过这种病的人都会知道,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是国内外公认的西医治疗常规,但这些治疗方法,疗效不稳定,药物副作用大,让病人及家属谈“用激素治疗而色变”。病人为了维持血小板数目,不顾一切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甚至脾切除。有的病例血小板未升,却患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加重等等相关疾病,病人及家属痛苦不堪。
“免疫调控生血疗法”专业攻克血小板减少难题
我院血液病诊疗科特别成立科研攻关小组,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创立“免疫调控生血疗法”治疗本病,针对人体内脏腑内环境、血行微环境、骨髓内微环境实施干预和调节,以实现对湿、热、毒、虚传递过程的阻断和逆转,最终达到凉血止血的目的。此疗法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快速改善症状与阶段稳定巩固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步进行的模式。急性出血期以治疗气虚、脾虚、肾虚、血瘀等中医调理手段为主。
实践证明,此方法能够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经多年临床观察,在短期内即可止血,同时可以稳定升高血小板,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停止治疗后不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