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用于贫血

贫血

一中医认识

贫血属中医学“虚劳”范畴,以脏腑及气血阴精亏损为主要病机,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虚致病;调摄失常,损伤五脏,饮食不节,饥饱不调,营养不良,脾胃损伤;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房事不节,肾气不足,暴病久病,津气暗耗,气血损伤而得;虫积为患;失血过多,血不能济养五脏,四肢百骸而致,内伤致瘀血大量滞留,新血不足而致。

辨证分类可分为以下六型

1.先天不足

五脏皆虚,导致精血化生贫瘠,身体供需不足,会产生面色指甲苍白,形瘦体弱,头晕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2.脾胃虚损

因暴饮暴食,使胃经损伤,不能纳食,或纳少,影响胃经容纳水谷,脾失健运,腐熟食物功能减弱或无物可化,日久化生津液障碍,精血化生不足而致本病。

3.劳伤所致

烦劳过度,五脏皆虚,房劳不节,肾精亏损,面色白,倦怠无力,畏寒怕冷,腹胀便溏,腰膝酸胀,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健忘,舌质淡,苔白而滑,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4.气血亏损

久病暴病,精气暗损,阳气虚弱,致气血两虚,心血不足,脑不得运营,发生面色苍白,头昏眼花,纳呆,心悸怔忡,肌肤失荣,失眠多梦,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5.虫积为患

寄生虫在脏腑内,积多日久,大量耗损体内精血,致营血内伤不足,呈现面色萎黄浮肿,食后腹胀,食多易饥,恶心便溏,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嗜吃异物。舌质淡,苔薄,脉濡弱。

6.失血过多

因外伤导致躯体外出血或内出血过多,严重者血液大量减少,不能供应全身器官营血所需,可致人昏迷,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脉衰竭,出现间歇脉,脉沉细及弱而致病。

二西医认识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血痂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就称贫血。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和增生不良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破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趾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趾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

2.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称巨幼细胞贫血。临床表现有血液系统表现、消化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和神经症状。实验室检查要注意血象、骨髓象、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其他如:①胃酸降低;②尿高半胱氨酸24小时排泄量增加;③血清间接胆红素可稍增高。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获得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1)病因:①病毒感染;②化学因素;③长期接触X射线。免疫学认为,AA坐位一组后天暴露于某些致病因子后获得的异质性“综合征”,可以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及免疫异常。

(2)临床表现: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肤色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多数患者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9℃以上;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②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轻。贫血呈慢性过程,常见肤色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3)实验室检查:①血象,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20×10^9/L,NSAA也呈全血细胞减少;②骨髓象,SAA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比例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皆空虚。

4.溶血性贫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溶血超过造血代偿时出现的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1)临床分类:①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包括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②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生物因素、理化因素。

(2)病因:①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②血红蛋白的不同降解途径;③骨髓中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

(3)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可在短期内大量血管内溶血。如异型输血时起病急骤,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

(4)实验室检查:①提示溶血的实验室检查;②提示骨髓代偿增生的实验室检查;③提示红细胞有缺陷、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三雷火灸治疗

灸疗时随时注意去掉药灰,保持火头火红

双膝部、腰1椎至骶椎;穴位: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脾俞

患者仰卧

点燃2支灸药,固定在双头灸具上。距离双膝部2-3cm,分别用旋转法灸疗,每旋转10次为1壮,灸至皮肤发红,整个膝部内发热为度;俯卧位,灸腰3椎至骶椎,用纵向灸法,距离皮肤2-3cm,上下来回为1次,每10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灸至腰椎整个骶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灸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脾俞,距离皮肤2cm,用小螺旋灸法,每旋转10次为1壮,每穴各灸8壮。

每天灸疗1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5天。

贫血

治则为以补血益气,健脾益胃,温煦肾阳,杀虫。遍灸膝部、腰骶部,能治疗腰膝酸软,身寒肢冷;灸腰椎周围时,能温煦肾脏,扶阳固气,能激活营血生化功能;灸中脘、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脾俞,能补脾益胃,调和脏腑,补气补血;灸关元、气海,能驱虫杀虫,减少内患。日复一日,温煦脏腑,阴阳调和,脾胃健运,饮食正常,营血滋生,输布四肢百骸,体健身康。

失血过多、出现生命危险时不可施灸,须输血挽救生命,无性命之忧后,可再行施灸。每个疗程后,可做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计数,不继续降低,有所增长,就可继续灸疗下去;若继续下降立即采取进一步检查或综合用药。还可结合服用补铁、补维生素B12治疗。

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sl/85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