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层检验网
WBC直方图
正常人WBC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右峰为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小细胞群峰又高又陡,大细胞群较高较宽,中间细胞群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平坦区。小细胞群峰越高,淋巴细胞比率越大;大细胞群峰越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越大;而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病理性细胞时,中间细胞群峰值增高。例如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幼稚细胞,多分布于中间细胞群及其附近,使峰尖增高,不同白血病类型出现特异性直方图。
意义
(1)判断白细胞计数时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白细胞计数过程是先将稀释的血液内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破坏,保留的白细胞通过小孔进行计数,但由于某些因素:①如某些贫血的病理红细胞,新生儿红细胞对溶血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使之不溶解或不完全溶解而影响白细胞计数;②血液内多数有核红细胞,溶解后红细胞的核当做白细胞计数;③血小板聚集成团,误计数为白细胞等。
(2)判断直方图是否符合筛选标准,决定是否进行涂片镜检。仪器法白细胞“分类”(特别是电阻法,仅是体积的分群)结果,只是用于健康体检或无明显血液学检查异常结果,白细胞各群分布直方图正常的病人。换言之,当白细胞明显增高或减低或末梢血出现形态不典型或幼稚细胞时,均可导致直方图异常,此时细胞“分类”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此,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时,应具备:①病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②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完全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作为白细胞分类结果用于临床,否则必须涂片镜检。
“R”***的含义:
R1(提示白细胞直方图上,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有异常):可能存在聚集的血小板、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未溶解的红细胞、蛋白或脂类颗粒。
R2(提示白细胞直方图上,淋巴细胞峰与单核细胞区之间的区域有异常):可能存在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非典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增多。
R3(提示白细胞直方图上,单核细胞区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的区域有异常):可能存在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细胞增多。
R4(提示白细胞直方图上,中性粒细胞峰右侧区域有异常):表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
RM(多部位报警):表示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R"报警。
RBC直方图
是反映RBC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RBC体积大小范围内粒子的分布图。正常RBC直方图为偏态分布曲线图,峰值表示一定数量的RBC体积的平均值,与RBC平均体积基本一致,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2-94fl之间。直方图峰值变低,基底部增宽,说明RBC体积大小不一,与红细胞分布增大一致。直方图左移,提示RBC体积较小,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RBC直方图明显左移,基底部显著增宽。直方图右移,提示RBC体积较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新生儿。RBC直方图有时出现双峰,是贫血治疗有效的证据,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人治疗后。
意义
红细胞直方图结合参数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通过观察图形峰的位置,峰底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现象来判断贫血的类型。
PLT直方图
是反映PLT体积大小分布频率的分布图,正常PLT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峰值一般在6-10fl之间,直方图左移,提示PLT体积偏小,直方图右移,提示PLT体积偏大。直方图尾部抬高或在20-30fl处出现另一个波峰,提示血液中可能存在较多的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等。缺铁性贫血病人的PLT直方图尾部明显抬高、PLT减少及其治疗过程中的直方图多呈波浪状。
意义
由于血小板测量与红细胞测量在同一个通道内,只不过是由于血小板体积与红细胞体积有明显的差异,仪器设定了特定的阈值,将高于阈值者定为红细胞,反之为血小板。但实际并非如此,红细胞群体中有极少部分可落在血小板的阈值内,而大血小板可误认为红细胞。仪器为了补偿由于大血小板的损失,根据血小板图形的波峰、半波宽等特点,计算出“丢失”的面积,作为血小板计数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建立在图形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方面因素做出图形明显异常者,影响血小板计数和MPV(其也是通过直方图演算而来)试验结果,因此,分析血小板直方图是血小板检测分析后质控的重要步骤。血小板直方图对于医生作为诊断与治疗依据价值不大。通过观察血小板直方图可反映被测标本中小红细胞、大血小板、红细胞碎片及血小板聚集对血小板计数及MPV值的干扰,必要时做血涂片检查。
记得把小龙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啦~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