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实习生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
离不开环境。
伴随着夏日炎炎而来的是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不同于在校医院的见习,实习意味着可以上手操作,是真正接触临床的第一步。在我看来,不管以后是选择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实验室工作,了解临床需求都是开始。在医院检验科工作,这是我报考医学专业的初衷,对于实习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在面对实操时充满恐惧。因为以我对自己的能力认知,疫情几年的学习状态,即使是没有挂科,也自认为是不达标的。茫然地走进临床,尤其是在考研压力下,我该怎么平衡?又要怎么汲取实操知识?在两种心情的交织下,这一天,终于到来。get新挑战
今天在检验科生化组工作的第三个上午,李老师轮转到了输单这一岗位。与我独自单纯输单不同,李老师会回顾病人的化验单。今天我在随同李老师回顾化验单时,有一位患者的6月15日LDH结果U/L,羟丁酸脱氢酶结果U/L。李老师看到后说这位患者可能会有贫血。当我还在回忆课本知识,反映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时,李老师已经点开了患者过往的报告单查询,找到当天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果不其然,该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为2.76×10^12/L,血红蛋白为78g/L,红细胞比容为23.4%,这位患者果然有贫血。并且从MCV、MCH、MCHC可以看出该患者应属于正细胞性贫血。同时查看到该患者的另一张报告单,给我带来了很大困惑。该患者的血常规报告单中显示血小板减少(23),而血涂片观察中显示血小板多见。常言道:眼见为实!难道是仪器检测结果出问题了吗?比如血小板聚集(EDTA依赖),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可能原因,但一定不止这一种原因。反思一想:这种情况临床上多见吗?遇到这种矛盾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又该如何解决呢?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自动化时代,在检测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这或许是伴随检验医生职业生涯的永久命题。文献复习
李老师说看到LDH异常增高可以猜想一下会不会有贫血,再看血常规验证猜想。那LDH增高与贫血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李老师向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通过同时搜索“贫血”和“LDH”这两个关键词,发现有很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种现象,并通过设立对照进行比较。有多项研究调查显示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的血清LD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不仅如此,有学者也比较了临床常见血液病MDS和MA血清中LDH之间的差别,通过病例对比研究发现MA组的LDH水平均显著高于MDS和对照组。这些研究均指向LDH在MA患者血清中呈高水平状态,且贫血程度越高,LDH浓度越高。多数研究表明血清中LDH的显著升高与MA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巨幼贫是大细胞性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类,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表明血清LDH也会在正细胞性贫血中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如巨幼贫显著。
学以致用
通过文献的查询,我对LDH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认知,并将这种经验积累起来。
在当天翻看报告单时,我又发现一位患者的LDH竟达到了U/L之高,我心中“警铃”大作,端正起来,确定心中猜想后,点开该位患者的历史报告单,找到血常规,红细胞计数1.45×10^12/L、血红蛋白57g/L、红细胞比容18.2%,但从MCV(.5fl)、MCH(39.3pg)、MCHC(g/L)上看,应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我不禁雀跃起来,有用,这种判断方法真的有用。
当然这种判断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只能作为一种猜想的依据。因为在后面的判断中也有不起效的情况,我想应该是有别的因素在影响,只是我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并不允许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体系,这需要我继续学习,积累经验。
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回顾书本知识,更是对书本知识的统筹运用与补充。
参考文献
[1]夏冬歌,权衡,牛紫光.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中C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LDH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1(01):83-86.
[2]沈继春,陈艳鑫,岑冰,张爱民,刘晓梅,刘冀琴.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联合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在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32(11):-.
[3]赵利鹏,卢晓燕.血清VitB12、叶酸及LDH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42(07):-.
[4]任新明,刘祥红,陈耀平,白永泽.贫血病人LDH及HBDH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