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照说第7药白芍

大家好,我是彭医生。

今天给大家讲第7个药,白芍。

?

芍药长这样,毛茛科植物,大家可能知道,一种花,长得还挺好看。

?

但是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它作为药物,使用时间很长了。

芍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中品: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药用部分是根。白芍长这样。

?

夏、秋季节采挖,已栽植时间有要求,和之前讲过的当归差不多,必须生长3~4年,挖出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切成饮片,长这样:

?

神农本草经里面,芍药不分赤白,但是后世分出来了,除了白芍,还有一个赤芍。

李东垣讲: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今天先讲白芍。

这个药,药性有点复杂。不好讲。历代医家说法不一。

?现在还是给大家讲入门的东西,不说太多,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第1个就是用于妇科,上次讲过的,调经的基础方,四物汤,有白芍。医院校教材说白芍补血,我存疑。

李东垣讲:白者止痛散气血。

李中梓讲:目疾与妇人诸证,皆血之病得之,以伐肝邪,则血自生而病自已。

叶天士讲:白芍同人参补气,同归身补血。

我个人体会,白芍,入肝经,能调血,但是不补血。是伐肝邪而血自生。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临床使用两个方子的感受不同。

当归芍药散,芍药用量最大,是其他药的数倍,但是临床上,我很少用它作为补血的方子,一般是用于瘀血腹痛。

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最大,5倍于当归,没有用白芍,确实可以用于血虚。我临床贫血的患者用的很多。我们讲叫做补气生血。

这块内容以后给大家细说。国家药典说是养血调经。我认为是调血调经。(我不是跟编药典的专家对着干,是个人临床用起来的体会如此)

第2个是我刚刚讲的,入肝。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有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一激动血压就升上去,脸红脖子粗的,我们说叫肝阳上亢。白芍可以用。方子里面常用的,比如羚角钩藤汤,白芍3钱。镇肝熄风汤,杭白芍5钱。大定风珠,白芍6钱。阿胶鸡子黄汤,白芍3钱。剂量用的都不少。

第3个是腹痛,我给大家举几个古代医家加减的例子:

小柴胡汤,治少阳伤寒。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用芍药。

小建中汤,治少阳伤寒,腹中急痛,倍芍药。

我举这些例子,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腹痛。

现代说白芍这种作用叫柔肝缓急止痛。

我个人体会,白芍有点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大家都有过抽筋吧?抽筋的时候是不是很疼?肚子里面的肌肉呢?腹壁,肠道,都有肌肉,抽起来了是不是也会疼?

这些都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如果遇到腹痛是上面我讲的这种原因可以试试。(你不能整个黄体破裂,宫外孕大出血这种)。

四肢也是如此,芍药甘草汤,用芍药4两,甘草4两,可以治腿脚挛急,那不就类似抽筋?

第4个,能止汗。白芍的止汗和前面讲的黄芪不一样,白芍是收敛的性质。

用于出汗常用的配伍,包括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自汗。也有用龙骨,牡蛎配合,治疗盗汗的。不细说了。

第5个:可以治痢。方子比如芍药汤,就是专门治痢疾的方子。配合槟榔木香黄芩黄连这些。

基本就是这些。白芍这个药临床运用的范围很广,除了上面讲的,还可以治一些结节疾病(散气血),还可以治一些出血性疾病(酸,寒收敛),一定剂量的时候可以治痢,久泻,大剂量又会滑肠拉肚子。它的作用很多都是双向的。用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很不好讲。

看到最后的朋友,彭医生又送方子了:

白芍12,甘草12,腿脚抽筋。

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大枣3个,感冒,怕风怕冷,出汗多。

白芍10,香附10,艾叶10,妇科月经不干净。

治有缘人,随缘自取。

彭文昭大夫

不用花钱,感谢转发,行善积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fz/87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