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细胞贫血(M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相对较好,致使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一、血象
1、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MCH、RDW升高,MCHC正常。RBC和Hb的减低不平行,RBC减低更明显。
2、血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明显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以椭圆形大红细胞多见,着色较深。可见巨红细胞、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有核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相对值减低或正常或略偏高。
4、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核右移,分叶多者可达6~9叶以上,偶见中性中、晚幼粒细胞。
5、血小板数正常或减低,可见巨大血小板。
6、血象可三系减少,但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贫血的程度为轻。血象中红细胞系统的改变与同时存在的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可提示巨幼细胞贫血。
2、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多为明显活跃。以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出现巨幼变为特征。
2、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粒红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态的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巨幼红细胞比例常10%。原巨幼红细胞和早巨幼红细胞比例较高,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核分裂象和Howell-Jolly小体易见。巨幼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为:①胞体大,胞质丰富;②胞核大,排列呈疏松网状或点网状,随着细胞的成熟,染色质也逐渐密集,但不能形成明显的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核着色较正常幼红细胞浅;③核、质发育不平衡,细胞质较核成熟,“核幼质老”。胞核的形态和“核幼质老”的改变是识别的两大要点。
3、粒细胞系统: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其形态特征为:①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可达30μm;②胞质因特异性的颗粒减少,着色可呈灰蓝色,可见空泡;③胞核肿胀,粗大,可不规则,常见马蹄铁样,染色质疏松,可见染色不良现象;④可见部分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常为5~9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甚大,可畸形,称为巨多叶核中性粒细胞。
4、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正常在5叶以下)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此种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功能不佳。
5、淋巴细胞形态一般无变化,单核细胞也可见巨幼变。
6、细胞化学染色:骨髓铁染色可见细胞外铁与细胞内铁均增高;过碘酸-雪夫反应原、幼红细胞阴性,偶见弱阳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