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科普小小血常规,看出大问题

打造保定地医院

血常规,也叫血分析,俗称“血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血液检查。其中许多指标都是病理改变的敏感指标,其中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网络配图

 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的升高或降低受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的影响。

  1.白细胞生理性变化:早晨较低、傍晚较高;餐后较餐前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白血病、代谢性中毒等。

  3.病理性减少: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等)、某些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反应等。

  参考区间为:(4.0-10.0)×/L,白细胞根据形态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Ⅰ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达到50%-70%,它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Ⅱ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Ⅲ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细胞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网络配图

红细胞: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氧气的输送,它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脏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也与血红蛋白有关,故俗称为“血色素”。

参考区间为:(-)g/L。红细胞的升高或降低受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的影响。

1.生理性增加:常见于高原居住者、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等。

2.病理性增加:常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3.生理性减低:常见于生理性贫血、如婴幼儿、妊娠中后期孕妇以及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

4.病理性减低:常见于各种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见于再障、白血病;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急慢性失血:见于手术或创伤后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寄生虫病等。

血小板:能干的修补工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补破损血管。

参考区间为:(-)×/L,血小板的升高或降低同样也有受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的影响。

1.生理性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小儿出生时血小板略低,两周后显著增加。

  2.病理性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慢性炎症、急性溶血、缺铁性贫血、心脏疾病等。

  3.病理性减低:必须加以重视。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DIC、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网络配图

指标不正常的解读

血分析中的各项指标稍高或偏低正常参考范围时,或许是由于生理原因的一些影响,比如:情绪、环境、剧烈运动、哭闹或服用某些药物后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及时进行二次复查。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的症状以及体征等因素,综合其他临床指标来进行分析和诊断。

出现以下情况需进行血分析检查

1.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悸、皮肤黏膜淤斑淤点、黄染等;

 2.血液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异常增高或减低等需复查;

 3.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4.其他如不明原因的发热、或饮食不佳、日渐消瘦等。

检验科供稿

往期精彩回顾

就诊攻略

医院迎来冬季就诊高峰,这份就诊攻略家长必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yz/83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