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红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redbloodcell,NRBC)即幼稚红细胞。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无NRBC,但在胎儿外周血、新生儿或幼儿血液中可少量出现。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有核红细胞出现的病理类型可见于:

序号

类型

常见疾病

原因

1

代偿性增生

严重贫血: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红细胞大量破坏,机体相对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此现象说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

造血系统失控

见于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

由于骨髓中大量白血病细胞充斥而排挤释放幼红细胞,也可因髓外造血缺乏控制能力所致

3

屏障破坏

骨髓转移性肿瘤

骨髓阻止有核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的屏障被破坏

4

骨外造血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尤其骨髓纤维化

骨髓外造血,没有屏障阻止有核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5

无清除功能

脾切除后

造血正常也有个别的有核幼稚红细胞进入周围血液,通常立刻被脾脏扣留

血液中的NRBC多为晚幼红细胞,也可见中幼红细胞或更幼稚的红细胞[1]

一、有核红细胞检测正常值

无(阴性)或者参考范围为0

二、目前,国际上多种血液分析仪已能对NRBC出现的阳性标本进行提示和计数。国际实验血液学专家委员会及国内专家提出,对于出现NRBC的血液标本,应进行显微镜镜检,以避免NRBC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2-3]。我们采用SYSMEXXN/XE系列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XN-/XN-/XE-)对外周血标本进行NRBC的全自动检测,并与传统的显微镜形态学镜检方法(简称镜检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准确计数白细胞、以及临床辅助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XN系列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有核红细胞检测原理

1.XN系列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检测NRBC有WNR通道(即WBC/BASO和NRBC通道),针对白细胞数检测增加了NRBC的修正功能。在该通道中进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和NRBC计数。所用试剂之一的LysercellWNR,其中的表面活性剂使红细胞溶血的同时,透过白细胞的细胞膜。白细胞的外形和内部构造因各自的细胞特性而异。利用散射光(FSC、SSC)可捕捉其形态的差异,凭此将嗜碱性粒细胞和其它的白细胞区别;另一试剂FluorocellWNR,对白细胞及NRBC的核酸和细胞器进行荧光染色。在FluorocellWNR试剂中白细胞比NRBC的染色部位多,在FluorocellWNR试剂中其荧光强度也比NRBC强。根据荧光量的差异,将NRBC和其他的白细胞区别和计数(见图1,由SYSMEX公司提供),得到NRBC绝对数(*10^9/L)及NRBC百分率(NRBC%),记录上述数据。

图1

回顾性分析我院年1月1日到至今,SYSMEXXN-和XN-仪器上检测病房血常规例,筛选出NRBC%5的标本例,分布情况如下

科室病例数百分比ICU.76%新生儿.49%血液.49%肿瘤.79%急诊85.59%心血管64.20%呼吸42.80%内二42.80%内七32.10%烧一32.10%昌岗21.40%骨科21.40%外一21.40%中医10.70%

据研究外周血中出现NRBC患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典型科室:ICU:44.76%,新生儿科10.49%,血液科10.49%,肿瘤9.79%,急诊科:5.59%,心血管科:4.20%。其原因可能是:

1、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或幼儿血液中由于造血功能未完善存在NRBC严重干扰白细胞计数,而成人体内出现NRBC多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感染等有关[4]。

2、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液科和肿瘤科病人外周血易出现NRBC。血液科15例NRBC%5%,血液科病人中包含诊断为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血液病的病人,肿瘤科14例NRBC%5%,肿瘤科病人主要为恶性肿瘤放化疗的病人,这些病人易出现有核红细胞。所以当临床疑为血液病或已确诊为血液病患者,复查血细胞计数时应选择NRBC计数,以免漏诊[5]。另外有些标本外周血中白细胞极度减低,这对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及手工法的测定产生一定误差。但SYSMEXXN系列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全自动检测NRBC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方法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3、除血液科、肿瘤科患者外,其他科室(例如急诊科、心血管科、肾内科等)患者外周血中也可出现NRBC。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外周血中NRBC,有助于一些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患者的筛查与诊断。文献报道[6]心肺疾患(如心功能、呼吸功能衰竭)、菌血症、败血症、烧伤、胶原病、尿毒症、糖尿病性酸中毒、炎性肠病、心肌梗死、肝脏疾病和肾上腺增生等疾病,造血因子等细胞因子治疗及新生儿、妊娠等均可在外周血中出NRBC。由此可见,外周血中NRBC是多种疾病过程中可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计数NRBC有较为广泛的临床意义。如果任何患者在血细胞计数中出现NRBC,应进一步查找病因,以免漏诊。

综上所得因此建议病房ICU、血液科、肿瘤科、儿科、新生儿科、急诊科等重要科室检测血常规时同时检测有核红细胞检测的分析,确保结果准确以及防止漏诊。(即住院血常规开展:血常规+有核红细胞计数)

[1]赵燕,蔡朝阳,王雪迎,等.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12(3):-.

[2]BamesPW,McFaddenSL,MaehinSJ,etal.Theinternationalconsensusgroupforhematologyrevies;suggestedcriteriaforactionfollowingautomatedCBCandWBCdifferentialanalysis[J].LabHematol,,11(2):83-90.

[3]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全国血液学复检专家小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血液学复检专家小组工作会议纪要暨血细胞自动计数复检标准释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4):-.

[4]慕悦意、李筱梅、李勇等.XE-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的评价[J].检验医学,,27(8):-.

[5]李建英.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8(6):-.

[6]WangFS,ItoseY,TsujiT,eta1.Development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ucleatedredbloodcellcountingandstagingontheautomatedhaematologyanalyzerXE-.ClinLabHaem,,25:17-23

以下附表是有核红细胞出现且NRBC%大于5%的前几个科室,而且部分修正后的白细胞数10*10^9/L,能避免抗生素的滥用。部分WBC结果修正后30*10^9/L,确保了结果的准确,还有避免了因有核红细胞干扰造成WBC30(我院的血常规WBC危急值:WBC1*10^9/L或者WBC30*10^9/L)而发布危急值,增加临床和医护人员的工作。

附表1ICU数据(10^9/L)

科室

修正后WBC

未修正WBC

NRBC#

NRBC%

ICU

21.45

23.11

1.66

7.7

ICU

25.72

28.9

3.18

12.4

ICU

20.58

24.02

3.44

16.7

ICU

21.58

25.21

3.63

16.8

ICU

14.49

16.59

2.1

14.5

ICU

24.43

28.8

4.37

17.9

ICU

18.39

19.91

1.52

8.3

ICU

10.16

11.14

0.98

9.6

ICU

10.58

11.37

0.79

7.5

ICU

15.69

16.87

1.18

7.5

ICU

17.03

18.65

1.62

9.5

ICU

15.78

16.75

0.97

6.1

ICU

13.84

14.58

0.74

5.3

ICU

14.27

15.29

1.02

7.1

ICU

15.44

17.18

1.74

11.3

ICU

14.91

16.73

1.82

12.2

ICU

12.52

13.61

1.09

8.7

ICU

2.56

2.69

0.13

5.1

ICU

8.43

8.93

0.5

5.9

ICU

25.52

26.88

1.36

5.3

ICU

22.93

24.31

1.38

6

ICU

21

22.4

1.4

6.7

ICU

12.18

13.28

1.1

9

ICU

11.83

12.77

0.94

7.9

ICU

11.93

12.59

0.66

5.5

ICU

23.51

25.06

1.55

6.6

ICU

24.87

26.25

1.38

5.5

ICU

10.28

11.18

0.9

8.8

ICU

10.89

11.93

1.04

9.6

ICU

1.98

2.21

0.23

11.6

ICU

9.51

10.27

0.76

8

ICU

12.87

13.72

0.85

6.6

ICU

11.45

12.03

0.58

5.1

ICU

3.72

4.02

0.3

8.1

ICU

1.26

1.33

0.07

5.6

ICU

0.32

0.35

0.03

9.4

ICU

19.34

20.68

1.34

6.9

ICU

25.21

26.89

1.68

6.7

ICU

10.61

13.4

2.79

26.3

ICU

21.42

22.73

1.31

6.1

ICU

10.79

12.16

1.37

12.7

ICU

24.8

27.16

2.36

9.5

ICU

2.09

2.69

0.6

28.7

ICU

2.71

2.96

0.25

9.2

ICU

0.82

0.99

0.17

20.7

ICU

13.45

14.46

1.01

7.5

ICU

7.64

8.17

0.53

6.9

ICU

12.81

13.62

0.81

6.3

ICU

5.39

5.9

0.51

9.5

ICU

10.67

11.63

0.96

9

ICU

14.4

15.37

0.97

6.7

ICU

11.3

12

0.7

6.2

ICU

6.46

7.65

1.19

18.4

ICU

16.25

20.11

3.86

23.8

ICU

13.47

17.38

3.91

29

ICU

15.37

16.3

0.93

6.1

ICU

19.45

22.28

2.83

14.6

ICU

13.86

17.96

4.1

29.6

ICU

16.06

17.74

1.68

10.5

ICU

23.02

24.41

1.39

6

ICU

25.4

32.88

7.48

29.4

ICU

19.71

21.52

1.81

9.2

ICU

23.28

27.02

3.74

16.1

ICU

24.17

26.41

2.24

9.3

附表2新生儿科数据(10^9/L)

科室

修正后WBC

未修正WBC

NRBC#

NRBC%

新生儿科

23.16

28.75

5.59

24.1

新生儿科

22.33

28.09

5.76

25.8

新生儿科

27.18

32.93

5.75

21.2

新生儿科

20.79

22.2

1.41

6.8

新生儿科

20.14

21.15

1.01

5

新生儿科

9.72

10.74

1.02

10.5

新生儿科

18.09

20.9

2.81

15.5

新生儿科

11.1

11.66

0.56

5

新生儿科

8.5

9.2

0.7

8.2

新生儿科

8.84

9.62

0.78

8.8

新生儿科

11.24

11.97

0.73

6.5

新生儿科

10.15

10.69

0.54

5.3

新生儿科

7.91

9.31

1.4

17.7

新生儿科

8.95

10.69

1.74

19.4

新生儿科

15.39

16.58

1.19

7.7

附表3血液科数据(10^9/L)

科室

修正后WBC

未修正WBC

NRBC#

NRBC%

血液科

7.51

8

0.49

6.5

血液科

8.18

8.61

0.43

5.3

血液科

11.14

26.52

15.38

.1

血液科

5.67

5.99

0.32

5.6

血液科

0.65

7.4

6.75

.5

血液科

0.43

0.46

0.03

7

血液科

54.64

65.27

10.63

19.5

血液科

1.45

1.56

0.11

7.6

血液科

26.69

28.77

2.08

7.8

血液科

1.05

1.11

0.06

5.7

血液科

5.56

5.89

0.33

5.9

血液科

9.67

25.15

15.48

.1

血液科

0.4

0.48

0.08

20

血液科

2.56

2.86

0.3

11.7

血液科

35.78

39.32

3.54

9.9

附表4肿瘤科数据(10^9/L)

科室

修正后WBC

未修正WBC

NRBC#

NRBC%

肿瘤科

28.72

30.3

1.58

5.5

肿瘤科

16.81

17.98

1.17

7

肿瘤科

0.84

0.94

0.1

11.9

肿瘤科

25.61

26.96

1.35

5.3

肿瘤科

0.39

0.43

0.04

10.3

肿瘤科

0.3

0.34

0.04

13.3

肿瘤科

0.3

0.34

0.04

13.3

肿瘤科

0.24

0.27

0.03

12.5

肿瘤科

0.54

0.83

0.29

53.7

肿瘤科

1.33

1.4

0.07

5.3

肿瘤科

0.67

0.75

0.08

11.9

肿瘤科

1.07

1.15

0.08

7.5

肿瘤科

4.47

4.72

0.25

5.6

肿瘤科

0.2

0.21

0.01

5

小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yz/82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