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607/4635657.html
留言参与文内观点讨论,智谷君将随机抽取3位读者,各送出一本《见识》,作者吴军,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硅谷投资人;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浪潮之巅》《智能时代》之后又一力作。
◎作者
黄四少
中国事业最大的短板在哪里?中国经济被拉开最大差距的是哪个领域?
本次两会上给出了答案:在农村。中国最高领导人说,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事实上,如果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GDP的构成,很容易发现中国农业落后了差不多四十年,超过了火箭、芯片、航空发动机制造方面的差距。
而农业的所有落后都浓缩在了亩产产值的差距上。
正因为如此,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了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提高亩产产值的建议。他们借用了马云“亩产一千美元”计划,认为这是帮助中国农民迅速追上发达国家的最好时机。
但这个跨越,其难度可能超过了中国大多数人的想象。
01
亩产美元!
在中国可能吗?
这是一个中国人做了超过六十年的梦——
3.7万斤水稻可出米约2.6万斤。当年国营粮店元可买斤大米,按此价格可获利元。
那个年代1美元兑人民币2.46元,元人民币约合美元。
而且,这还只是早稻。所以,即便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粮店售出价,亩产美元也“绰绰有余”。
“亩产万斤的卫星”是陈年往事。以今天袁隆平之能,也就斤,算一年两熟再凑个整斤。
比照年国家稻谷收购价再高估一点,算每斤1.4元,可以卖元,差不多美元。
但很可惜,中国没多少田可以产这么多稻,而且种水稻一年两熟的地方也有限。因此,种粮亩产美元仍是个梦。
那农地到底能不能亩产美元?能。
1.种少数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比如人参、蓝色妖姬、金拇指葡萄等等,不过那需要技术,还挑地,更需要市场化一条龙运作,不是什么人都行;
2.建工厂也行,但有失败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有污染;
3.把地卖给开发商,拿商品房补偿或参股,但这要开发商能看上你的地;
......
事实上,要最大程度实现亩产美元,最好的方式是不种地外出打工。
中国7亿农民,外出打工的2亿,还有5亿离不开土地,那么能不能让农田实现亩产美元?
马云有这样的一个梦。他说:“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
为了配合亩产一千美金,阿里聚合整个经济体力量,淘宝、天猫、村淘、蚂蚁、菜鸟、盒马和阿里云……全体动员组成“兴农舰队”,从电商、物流、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对县域全面赋能。
同时,阿里投资汇通达和申通快递,协同农村淘宝和菜鸟网络,一起搭建和完善乡村商业基础设施,为农产品和特色商品的上行打造一条直供直销新链路。
目前阿里涉农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个区县,占据中国县级行政区总数近半。中国农产品终于在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有了一个“梦工厂”般的平台。
02
按下亩产美元的目标不谈,先来看看中国大多数农地的实际产出。
种粮食作物:水稻亩产平均斤,按1.4元/斤收购价算,元;玉米单产高,平均能到斤,按1.0元/斤算,亩产元
种经济作物:棉花亩产平均斤,按3.5元/斤收购价算,2元;葡萄的计算有点复杂,取中间数大约在元上下
转让承包权:旱地每年元/亩,水田地每年元/亩
鉴于中国长期的种植结构是,四分之三种粮食作物,其余的种经济作物。
我们能够很容易形成一个基本判断:
只要种粮种菜(不是特殊品种),不管你怎么折腾,一亩地很难达到美元;种经济作物收入能好一点,但亩产美元也属于极少的存在。
为什么年轻人要逃离家乡,为什么乡村会凋敝,为什么大量田地抛荒……这就是土地价值被贬抑锁死的结果。
所以,马云应该知道亩产美元有多艰巨。
由于亩产差异,中国农村拉伸出一条长长的鄙视链。
靠近沿海城市、中心城市的农村,资本愿意下乡,工厂扎堆,农民分享了城镇化、工业化的红利。
这里的村民用抖音娱乐,踩平衡车下地,用无人机晒农药。他们追求更为健康和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坐拥几套房笑一下城里人活得不如狗。
但在穷的地方,各种光怪陆离充斥了快手,河北大妈自虐吃灯泡、滦县一位农民炸裤裆、十几岁的少女秀怀孕,堪称底层残酷物语。
河北大妈自虐吃异物,包括灯泡、蠕虫、玻璃
实际上,用快手的还不是鄙视链最底端的。
截至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还有万人。这个庞大群体基本没有能力出现在互联网上,普通人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就好像一个不存在的群体。
所谓一穷滋百病。并不是短视频的出现导致了底层的残酷物语,而是在中国GDP突破80万亿的时候,还有许多人未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借着短视频的风口暴露在了社会公众面前。
03
亩产美元,意味着中国现代化最后一块短板将被补齐。所以,今年两会上习近平几次提到农村大有可为。
农民当然离不开土地。
中国农民人均2亩地,农业人口和耕地地域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干脆就是碎片化。基本上是能实现市场化的、能集约化生产的大多早已实现得差不多了;但边缘的则只能是靠天靠地靠自己了,提升单位产出困难重重。
要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农产品卖出个好价钱,少让中间商赚差价。
道理很简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拿这些年走俏的巨峰葡萄为例,常规情况下,巨峰葡萄亩产大约为-斤,到餐桌的价格一般为每斤6-15块,但是落到农民手里则只有1-3块钱。
想想看,只要中间能少一两个环节,巨峰葡萄就能实现亩产美元。
这些年,农产品丰产滞销屡屡见诸媒体。一边城里人享受着高价,一边是农产品卖不出去。
更可恨的是,滞销居然成了一种电商营销手段。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事实上,不会哭的孩子更多。
中国的农作物生产,一般只要生产距离消费达到几十公里,就需要一个销售体系来支持了,更遑论几百上千公里。
这就是阿里巴巴在坚持的,让农业现代打破地理的阻隔。
体系当然需要的是长期的投入。只有体系化才能够让中国偏远的农村赶上市场化的最后一波浪潮,让更多的农产品直抵城市餐桌成为可能。
04
有不少地方都希望能在农产品交易上克隆“淘宝”模式。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个电商平台冒了出来,有地方政府的,有资本的,还有细分行业的,农村仿佛瞬间就跨入电商时代。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出现很多卖茶的电商平台
但结果呢,很多电商平台很快就“僵尸”了,一天的销售量寥寥无几。坚持最久的还是阿里的农村淘宝。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品控。
现代商业是一套复杂的“资金-商品”持续循环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循环无法继续。
西部一苹果产地曾借助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销售苹果,产品上线后,阿里巴巴接到大量投诉。因为很多农户装箱的时候上面放大的,下面放小的,甚至还放了坏的。
不用去分析这些农民的动机,但这个做法就足以毁掉信任,使交易难以继续。
有没有办法?有。就是可追溯。
前不久笔者上农村淘宝买了一袋黑龙江响水大米,东西收到后,发现竟然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