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837770.html
李顺义卢兴国李伟皓
骨髓中血细胞包括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等,其中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最为重要。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粒细胞系统约占40%~60%,各期幼红细胞约占15%~25%,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单核细胞、浆细胞及巨核细胞较少,而前期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等偶见或罕见。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是血象和骨髓象检验的基础。病理情况下,血象和骨髓象中血细胞形态可发生多种变化。有的胞体巨大或甚小;有的形态多变,有的胞质着色异常、颗粒特殊、出现各种各样包涵体;有的胞核巨大、形态怪异、染色质异常、核仁突出;也有的细胞融合在一起等。异常血细胞的发现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初学者应在掌握正常血细胞形态的基础上多学习一些异常血细胞形态,以提高形态学诊断水平。
第一章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彩图1)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5~22μm,细胞边缘常见瘤状突起。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染色质为颗粒状;核仁0~4个,为淡蓝色,核膜较清楚。胞质量较少,呈不透明的深蓝色,核周有淡染区,无颗粒。
早幼红细胞(彩图2)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5~20μm。胞核圆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增多,呈不透明深蓝色、无颗粒,可见核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彩图3)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8~1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1/2~2/3;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色,浓染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感;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因有血红蛋白出现而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如灰蓝色、灰色、粉灰色。
晚幼红细胞(彩图4)
胞体较小,多为圆形,直径约为7~10μm。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直径的1/2以下,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聚、固缩为深紫红色或紫黑色团块,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呈浅灰红色或粉红色。
网织红细胞(彩图5)
煌焦油蓝染色,红细胞中可见蓝黑色颗粒状、线条状或网状结构,图中可见各型网织红细胞,Ⅰ型呈丝球状,Ⅱ型线团样开始松散,Ⅲ型呈枝点状排列,Ⅳ型呈分散颗粒、短丝状。以Ⅱ型、Ⅲ型为主。
红细胞(彩图6)
正常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μ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浅红色(杏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幼红细胞造血岛(彩图7)
中央为巨噬细胞,外周围绕一些幼红细胞者为幼红细胞造血岛。
巨原始红细胞(彩图8)
胞体明显增大,直径约19~27μm,以胞核增大最为显著,核质发育不平衡,核染色质比同阶段细胞更细致、疏松,呈所谓“核幼质老”现象。核圆形或椭圆形,稍偏位,核仁明显,胞质深蓝色。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早幼红细胞(彩图9)
胞体大,直径约13~22μm,核大,核染色质由均匀细颗粒排列成网状,副染色质清楚,核仁消失或遗迹。胞质量比正常早幼红细胞多,深蓝色,不透明。部分细胞出现血红蛋白,呈蓝灰色,核周界明显。
巨中幼红细胞(彩图10)
胞体大,直径约12~20μm,此阶段“核幼质老”现象明显。核变小,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网状,副染色质清楚。胞质比正常中幼红细胞多,深灰蓝色或灰红色,不透明。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晚幼红细胞(彩图11)
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8μm,常为椭圆形。核小,多偏位,可见双核、核出芽、核碎裂等,核染色质致密,仍保持有点粒状或网状结构痕迹。胞质丰富,呈灰红色或粉红色,可见Howell-Jolly小体。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类巨变幼红细胞(彩图12)
幼红细胞类巨变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代谢无明显关系,多为骨髓病态造血细胞。胞体大或巨大,但核增大不明显,染色质正常或轻度松散。多见于晚幼红和中幼红细胞阶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