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40.html
有没有对下面这个场景感到很熟悉?某些基层单位一提到落实任务,便想尽办法向上级筹措资金,慢慢被“等靠要”思想缠身。群众有问题,习惯于找基层组织和政府解决;基层组织和政府有难题,则习惯于向上级反映。
这便是《半月谈》在报道《走出高成本治理陷阱》中所描述的基层治理困境。长此以往,原本服务群众的基层治理,动力源在上不在下,失去内生动力,逐渐脱离基层需求。在笔者看来,基层治理失去活力和动力,远离需求端,便是患上了“贫血症”。
“贫血症”也有“并发症”。譬如,群众缺少参与治理的意愿,与基层组织沟通存在隔膜;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基层组织“大包大揽”,治理成本不断攀升,办事流程复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其中。
归根结底,基层治理“贫血”,根源在于治理主体单一。如果要对症治疗,就必须促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平衡好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人的治理关系。以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沁园小区为例,居民议事会“唱主角”,充当着社区自我管理的“大脑”。从社区治安、矛盾调解、公共卫生到医疗咨询,居民议事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服务社区中省下真金白银,让社区治理进入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省钱”不是社区自我管理的唯一目标,但它的确在促使居民由“利益共同体”向“治理共同体”转变,由“无人管”“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进一步讲,基层治理需要建立一套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让社会力量积极发挥作用,最终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有人说,人类不仅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权力过政治生活,而且必须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过道德生活。当基层治理倡导共建共治共享,就势必表现出向善的伦理特征。有专家曾提出法治、自治、德治等“三治”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意义便在于此。其中,自治是社会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和依托;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保障;德治则是认同基础,在自治和法治之间起到润滑作用。
说到这,不妨接着读一读《半月谈》的报道《虽说花钱少,治理也能搞得好》。你会发现,因为有了和事佬协会,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没花多少钱,就变得越来越和谐;因为有了垃圾分类兑换积分模式,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孙坡村的垃圾分类热情提升了,宣传费用少了,保洁员工作量少了;因为组建村民理事会、活用义工机制,江西省于都县黄麟乡朱田村的面貌更美了,人心更齐了……一言以蔽之,当把群众事交由群众议群众干,在基层花小钱办大事便会真正走入现实。
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骆昌威、杨耀烨、李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胡俊
联系我们:lilunbu
gz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