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3607.html
如果您想以后还能免费收到如此精彩的文章, 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6个月到6岁儿童g/L,6~14岁儿童g/L,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就有贫血。
1、发病原因: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者久病不愈,失血过多;思虑过度,暗耗阴血;瘀血滞留,新血不生等引起。
2、自我诊断:皮肤苍白,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女性伴有月经不调。
3、自我灸法:取穴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双侧各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
4、家人施灸:取穴贫血灵,位于骶骨部第五骶椎,尾骶骨上四横指处。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
5、备用小方:鸡血藤三十斤,加水适量,前后去渣,浓缩至毫升,加米酒毫升配成。每日三次,每次15之20毫升内服。主治:营养性缺血和失血性缺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组织损害而导致的以贫血、出血倾向及易发生各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出血多,易致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慢性型发病慢,病程长且平稳,可感觉无力和逐渐衰弱;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出现紫癍及皮下溢血等;感染较轻,多表现为口腔、咽峡等处的坏死性溃疡和颈部疖痈。
按血液病常规灸法灸治。血液病常规灸法
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
1日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
2日期门(双穴)太冲(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3日下脘(单穴)天枢(双穴)气海(单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灸60分钟
4日关元(单穴)曲骨(单穴)三阴交(双穴)灸30分钟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5日心俞(双穴)神门(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
6日膈俞(双穴)膻中(单穴)巨阙(单穴)各灸25分钟灸30分钟灸30分钟
7日肝俞(双穴)章门(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
8日脾俞(双穴)不容(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
9日三焦俞(双穴)曲池(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
10日身柱(单穴)命门(单穴)悬钟(双穴)灸30分钟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11日肾俞(双穴)照海(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注:
(1)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病可按此常规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3)再障患者初灸时,血象不可能迅速回升,依常输血维持的患者仍需输血,待血象回升接近正常时方可停止输血。
(4)每日下午低热者不用加灸其他穴,感冒或其他感染导致高热时,可酌灸风门、阳陵泉等。
(5)灸1个月后,可酌情日灸2次。
三贫血的艾灸疗法贫血属于中医的虚劳、血虚、血证的范畴,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心、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单位容积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身乏体倦,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者出现晕厥。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如下: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严重者可出现出血,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定脾俞心俞神门太白。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
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灸法,每穴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二、肝肾阴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无苔。
(二)治法
(1)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2)定位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三、肾阳不足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畏寒怕冷,身体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胀泄泻,舌体淡胖苔白。
(二)治法
(1)选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
(2)定位关元: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隆起的骨)下凹陷处。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3)灸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四、对症治疗
贫血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头晕
(1)选穴:百会、风池。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风池:在项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可以经常施灸
(二)耳鸣
(1)选穴:听官。
(2)定位听官:在面部侧面,耳屏前(耳腔前突起的小软骨),张口时凹陷处上缘。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耳鸣消失后加灸2—3次。
五、注意事项:
·患者应坚持使用、耐心施灸,可获较好的效果。
·施灸期间保持充足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
·饮食上应多食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鸡蛋、菠菜等,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
学艾灸技术、找艾草产品、开艾灸馆……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