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动症只是表象,可能与过敏贫血营养有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近年来,过动儿越来越多。中研院生医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员,儿子从小有过动问题,累积多年照护经验与调查研究,发现过动症与过敏、贫血和血清素偏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过动症,全名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缩写为ADHD),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情绪控制(冲动)问题。

目前医学界认为促成过动症的危险因子包括遗传、难产及多种原因造成的脑伤等,主要机制为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肾上腺素)分泌异常,影响前额叶对于冲动的抑制能力。

但,过动儿的致病因子真的只有这些吗?是否有其他可控制的病因,也可能会引发或加重过动的症状?中研院生医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员提出假设:许多过动症状可能与过敏、贫血和营养不良有关,若是,则可能从饮食和生活型态改变得到修正。

一般小孩可能很活泼、动来动去,但如果愿意,还是可以安静下来专注在同一件事上。过动症则是一种精神性疾病,病患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力很强,而且无法自我控制。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是服药,搭配行为疗法、心理咨商或感觉统合训练。

过动症可修正因子:过敏、贫血、血清素过低?

为了确认自己的假设,潘文涵和台大、长庚、北医等研究团队,前往台北市31间小学进行调查。

研究员由各班老师帮助,寻找有意愿协助调查的过动症学童和父母签同意书,经小儿精神科医生确诊后,一方面抽血,取得孩子血液中的各种营养素以及与过敏相关的数据,另一方面请家长填写家庭状况、小孩过敏状况和饮食习惯问卷。

实验也建立了对照组,找出与上述过动孩童相同身高、体重、性别、年龄,但没有过动的同学,进行相同的检查和问卷调查,以排除上述因素干扰,最后招募到名的过动孩童和相对应的名一般孩童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过敏疾病、贫血、血清素较低、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较高(后面两种与过敏有关),这四个因素都与过动症有关。当学童具有两种以上过敏症状(鼻炎、湿疹、气喘),罹患过动症的风险是没有过敏小孩的2~3倍,四种因素都有的孩子,罹患过动症的机率更高达6~7倍!

由此推测,过动症应该涉及了多重原因,也可能四项因素与过动症具有共同的前端成因。

图(a):过敏症状为鼻炎、湿疹、气喘,症状越多,罹患过动症风险越高。

图(b):临床危险因子为贫血、血清素低、嗜酸性粒细胞低、免疫球蛋白高,症状越多,罹患过动症的风险越高。

NG食物=营养不良=过动?

调查结果显示:过动症儿童血液中的维生素B群、矿物质铁/磷比偏低,饮食上则明显较少摄取蔬菜、水果、蛋白质类营养食物,比较喜欢吃高糖及高油类的NG食物。食物不当是否可能是过动的源头呢?

因此下一步,就是找出这些因子与过动症的关联!但这么多变数谁与谁相关,谁影响了谁,谁是因、谁是果,关系非常复杂。研究团队于是使用路径分析法(Pathanalysis),可以估计所有变数的相互关系。方法是:先假设一个因果性的模型「吃的食物会影响到血液和血液中的营养素,进而引发ADHD」,然后使用调查资料,验证上述模型。

路径分析结果支持:不良的营养生化状况以及过动症导因于不健康的饮食型态。换句话说,不健康的饮食很可能是不良的营养生化状况的前因;而不良的营养生化状况则是过敏过动之前因。

以「快乐荷尔蒙」血清素为例,人体要合成血清素,需要维生素B群和铁为辅媒,如果这类营养素摄取不够,体内血清素浓度偏低,可能会增加过动风险。反之,如果过动症孩童能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持良好的营养生化状态,就可能维持正常血清素浓度改善过动症状。

文涵团队将调查资料进行路径分析,数值为正表示两个变项正相关,数值为负表示两个变项负相关,最终结果显示较差的营养生化状况,的确连结了不健康的饮食型态和过动症。

「孩童严重偏食,喜欢吃油炸物、甜饮料、洋芋片和零食等加工食品,容易导致过敏、发炎和过动。」潘文涵建议所有父母:「平时孩子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全榖类、优质蛋白质等食物。」

潘文涵原本是心血管疾病与营养流行病学家,怎么会想到过动症与过敏、贫血、饮食等有关?原来,她也曾是一位心力交瘁的过动儿母亲……

过动症抗战二十年

潘文涵大儿子在两岁大,即确诊为过动症,之后一路服用利他能(Ritalin),原本控制尚可,但在十岁左右,症状却急转直下,转变成会抽搐、点头、挤眼睛或骂三字经的妥瑞氏症。

医生怀疑是利他能的副作用,换了一次药后,抽搐却更加严重,再换一次药,症状变成脖子左右转动、喉咙发出怪声等症状。

潘文涵看着孩子每况愈下,心疼不已,虽然还有其他治疗用药可以一一尝试,但她不想让孩子再试药了,改由改善体质着手。

儿子国一时发现贫血,可是家里吃的很好,不可能是饮食问题。于是她怀疑儿子从小就有的扁桃腺慢性发炎,导致假性贫血;于是咨询医生后拿掉扁桃腺,贫血在短期内痊愈。这让她思考:儿子的过动难道也跟发炎或贫血有关?

她从儿子慢性发炎的扁桃腺起,首先根治发炎引起之贫血,也开始带着儿子看中医、吃松树皮之类黄酮萃取物,各种方法对症状确实有不小的改善作用,于是她开始思考是否减缓过动可以从改善体质、服用抗氧化、抗发炎食物下手。

后来又发现,儿子每次感冒吃了药就会安静乖巧,她怀疑可能是治疗过敏的抗组织胺(antihistamine)的作用。经与医生商量,有一段时间,她让儿子每天出门前都吃一颗抗组织胺。果然,孩子一吃药就能好好上课达数小时,药效过了再开始过动。她又想:难道过动跟过敏有关?

潘文涵翻阅相关文献(30年前),在台湾医学会志找到一篇文章,以病童数据和一般过敏盛行率比较之无对照研究论文,结论是「妥瑞氏症的小孩过敏比例较高」。还有研究指出:过敏的小孩碰到过敏原刺激时,血清素与组织胺一起会大量分泌,但基线的血清素在过敏期是偏低的,于是过敏造成血清素波动大,是否和过动相关,也可能是一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她试了许多改变体质的生活型态方法后,确实能减经儿子过动症状,但无法百分之百治愈。儿子也因为过动症,求学之路异常坎坷。但峰回路转,儿子大学毕业后就业,因为鼻腔发炎严重,自己求医开刀清除发炎部位,竟意外治愈过动症!

过动症观念大突破

回想与过动症搏斗的漫漫长路,潘文涵百感交集。儿子小学时有时不想上学、没去学校,老师不闻不问;六年级时曾长达半年没上学,老师还是不闻不问。一直到六年级快结束,老师才打电话来说哪天要举行毕业典礼,要记得来拿毕业证书。

更别提当父母上班回家,还要面对随时会情绪爆炸的小孩,经常心理压力大到濒临崩溃!但对于过动儿使用行为管理方法极为困难,感觉事倍功半,传统研究的过动症危险因子,像遗传、家族病史或脑伤等,父母也无法改变。

潘文涵从自身经验提出过动症可能修正因子之探讨,发现:贫血、过敏、血清素低确实相关,都是可能用饮食来改善并减缓症状的,不啻为过动症父母的一大福音。

如果我们把过动症当成单一原因导致的疾病,就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很多孩子可能是拟表型(phenocopy),根本的病因不同,却都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她指出,有些小孩可能是容易过敏、也容易过动的体质,如果能一一找出并排除可能致病的可修正危险因子,就有可能改善过动、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副作用。

「现在常常有人介绍一些过动症小孩的爸妈来找我,我都问孩子有没有过敏?是否饮食失衡?结果几乎都有此现象!我会提供这个新方向给他们思考。」潘文涵强烈建议家长除了寻求儿童精神科的帮助,也能注重治疗过敏、贫血,注重营养,少吃一些增加致风险食物,多摄取一些有保护作用的食物。

话锋一转,潘文涵最后吐露一抹遗憾:「如果当年的我知道这些,早点处理儿子的鼻子发炎问题,他就能少受很多苦,也许可以多读一点书、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从过来人的经验得到启发,执行卓越研究获得能应用之成果,希望帮助更多过动症家庭走过生命的幽谷。

文涵曾是过动儿母亲,与过动症搏斗近二十年。她从自身生命历程得到启发,发现过动症状从治疗过敏、吃对食物,就可能会得到改善。

frompansci

本文系“心理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gr/82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