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中国农科院哈兽研学者在马传染性贫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传染病与慢病毒病研究创新团队以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为模型,系统研究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在体内体外的遗传演化规律。相关论文“CharacterizationofEIAVLTRquasispeciesinvitroandinvivo”发表在病毒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ofVirology》。

马传染性贫血病由反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IAV)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了EIAV弱毒疫苗,使用该疫苗有效地控制了马传染性贫血在我国的流行。EIAV弱毒疫苗作为唯一大规模使用的慢病毒弱毒疫苗,它克服了慢病毒抗原高度变异、免疫原性差和抗原漂移的特点,为研究慢病毒免疫与致病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LTR是慢病毒基因组共有的非编码区,其作为病毒的启动子,是影响病毒组织嗜性和毒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系统分析了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以及亲本强毒株和疫苗株LTR在体内的进化规律,全面展示了EIAV准种特征,发现在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病毒毒力减弱与LTR变异的增加呈正相关。与以前的研究不同,该研究发现LTR在体外体内均呈现高度变异的特性,而且在体外体内具有相同的变异形式;发现在强毒株感染马体内存在与疫苗株相同的LTR序列。因此,文章提出“EIAV弱毒疫苗可能是存在于EIAV准种的一个小的分支”的假设。

团队首席科学家、文章通讯作者王晓钧研究员指出:EIAV弱毒疫苗系统是研究慢病毒免疫和病毒遗传演化很好的模型,前期我们对EIAV弱毒疫苗基因变异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持续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弱毒疫苗毒力减弱潜在相关变异位点。

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EIAV的LTR变异特征和进化规律,促进了对EIAV弱毒疫苗致弱机制的研究。王雪峰副研究员为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专家介绍:

王晓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传染病与慢病毒病研究创新团队,团队首席科学家,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马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委员会青年病毒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马业协会理事,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马病及慢病毒病研究,重点开展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马传染病诊断和疫苗研究。主持“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5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科技支撑项目及部级项目2项;参加美国NIH国际项目2项等。近年来在JVI、JBC、PLOSPathogens等国际著名同行评议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授权专利4项,主编学术专著2部,参编4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来源: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编辑:ipsviru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gr/81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