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喜欢吃什么

白癜风修复 http://pf.39.net/bdfyy/zjft/231224/d4l4uax.html
读马冉冉的书《越书写,越明白》,看到“请问,你喜欢吃什么?”这个小节,让我也思考了一下,我到底喜欢吃什么呢?我似乎从来没有好好地想过这个问题,要了解一个人,或者了解自己,从吃的东西入手,真的是一个好方向呢。我喜欢吃什么呢?当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童年的往事。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我一直以来自然地对饮食很有节制,吃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贪吃,我很少吃零食,零食对我的意义就是实在是饿了才会找的东西。想到零食这个词,我对我的父母有无限的感恩。我的父母是那种只要出了门就一定会带点东西回来给孩子吃的人,不要说去赶集或出了远门,就是我妈妈上山砍柴时也不忘找点野果子给我和弟弟。我小的时候,有几年我爸爸做点小生意,他时常要骑一天的自行车去赣州市进货,那时他就会给我和弟弟买香蕉、苹果、鸭梨和橄榄蜜饯等乡下几乎看不到的东西。我妈没有机会出远门,她去最远的地方就是集市,有时去邻乡集市卖她晒干的番薯藤,走很远的路也卖不了几个钱,她可能一天都饿着肚子,但她一定会给我和弟弟带几个包子、油条或者小麻花什么的。爸爸妈妈每次外出回来,都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总是有惊喜在等着我们。我读小学的时候有胃病,整天不停地吐口水,我爸爸认为是我嘴里淡,没味,只要我吃点杨梅、李子等蜜饯就好,那时我吃了很多的杨梅干。村里有一个供销社的店,一般人花钱买一两杨梅或李子干都有点奢侈,我却常常不停地吃。不过我天生不爱吃甜食,我喜欢香的、干的、咸的、酸的和辣的食物,偏好重口味。我不是很爱吃肉,对肉食,我喜欢吃鱼头、鸡、鸭爪子、牛杂、猪脚、猪尾巴和猪头肉等此类比较特别的部位。我妈说我不会吃,专爱那些没什么肉的东西,我爸却说我才懂得享受呢。每次和爸爸吃饭的时候,我爸总爱把我爱吃的东西挑出来。记得我爸爸时常去邻乡一个叫沙地的集市赶集,有时他会买回一堆的零碎猪头骨。我妈妈帮忙清理干净,煮好炒给我们吃,我觉得特别美味。原来那是在集市上乞讨的人专门向屠夫讨来的(屠夫在那时应该算是乡村比较有钱的人),然后卖了去换点钱,我爸爸就会收过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童年的那段记忆,到现在我还比较喜欢吃猪头肉。对食物的选择,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家除了在我爸做小生意那几年稍微宽松一点,其实一直都是比较穷的。分田到户以后,我爸认为田地来之不易,他放弃了做生意(后来他很后悔,因为跟他一起做生意坚持了下来的人,家境都变得好很多,而种地却是费力却没有收入微薄)。那时家里还存了一千多元(在那个年代万元户都很稀缺的时候,有千元存款算是不错了),可是分耕牛的时候,我家抽中一头大水牛,不得不花了一千多元把几家人的水牛股份买过来,爸妈本来打算把水牛卖了换一头小黄牛,但是我不喜欢黄牛爱爬山,放牛的时候不好找,水牛老实好养。爸妈尊重了我的选择,结果没多久那头大水牛生病死了,因为种地离不开牛,家里的牛死了就不得不再买一条回来,存款也花光了。家里一下子陷入赤贫。我们几个月都没有吃过肉,后来不知道爸妈卖了什么东西,有了几十元的收入,我爸不管三七二十一用那笔钱买了几斤肉和一个大西瓜,全家人先美餐一顿再说。我爸爸是那种舍得花钱买吃的,却对穿着不太在意的人。贫穷的乡村,像我爸这样舍得吃的人真的算是稀少。和先生聊起小时候的往事,他说我简直就是公主,因为他小时候吃过的零食就是爷爷买的几颗豆子糖,在吃饭都困难的家庭里,零食对他来说简直是奢望。我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在乡村中学里,学校的食堂只负责帮我们把米煮成饭。住校的孩子都是自己带菜到学校吃上一星期,带得的都是梅菜干、咸菜、泡菜和干辣椒等容易保存的菜。那时的生活条件确实非常地艰苦。学校离家二十五里路,没有通车。爸妈为了尽可能让我过得好一点,他们每个人星期都会给我5元零花钱(很多同学连5毛钱都没有),想方设法请来赶集的人给我带点新鲜的菜。有时没有足够的罐子,我爸还问亲戚要来罐头瓶子。遇到雨天没有人可以带菜,我爸爸甚至自己挑着走几十里山路来看我。我爸妈对我的那份用心付出,令很多同学都非常地敬佩。虽然如此,我在初中长身体的时候还是出现营养不良,经常腿抽筋,那时也不懂,都是忍着。在高二的时候出现严重贫血,整天头晕,后来小姨带我去镇上看医生,才知道是营养性贫血。我爸爸后来给我买了几大盆驴胶补血颗粒,喝了才不晕了。今天回想起有关食物的种种,在我的记忆中,真的是贫乏与富足同在。爸爸妈妈一直给了我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东西,但是他们确实能力有限,在那个年代整体上都是比较穷的。我妈妈心灵手巧,她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小食,像晒南瓜干、番薯干等,还会用大米做各种好吃的东西,每年年底都会做很多的零食,自己吃也用来招待客人。传统的客家女人真的是全能型的。上山下地、屋里屋外,真是无所不能。如今我家里还吃着妈妈腌制的辣椒和酸菜,我也学着妈妈自制泡菜、酿酒。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年少的经历真的影响深远。在我家里做菜的食材、烹饪、风格和妈妈真的差不多。整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菜等比较重口味的菜。在广东生活多年,我已经吃不了太辣的菜了,但是出于心理安慰,还是会买点青椒放在菜里。如今也比较能接受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广东菜,但是多吃几餐以后就会怀念童年熟悉的味道。我是吃米饭长大的,很少吃面食。在湖北读中专的时候,第一次吃到了凉皮和刀削面,超级喜欢吃,总感觉吃不够似的。来到珠海以后,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附近有一家面食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中午都吃凉皮或刀削面,终于吃够了,结果很多年都不再想吃了。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见过太多的南瓜、番薯了,来到城里很多年,我都不吃这些东西。最近几年慢慢地开始接受南瓜、番薯等粗粮,尤其是今年开始喝西芹汁以后,变得很爱吃这些小时候嫌弃的东西。有一个同样出生于乡村的写作营同学,她说那是对命运臣服以后的回归。我不知道,可能我确实看到了自己在对待食物方面的一些变化。我曾经非常地偏食,现在能更加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食物,就是吃什么都容易满足,但是对肉食和煎炸食物的欲望少了很多,饮食很简单。从我自己对食物选择的变化,让我觉得食物很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和偏好,还有和别人的认知差异。我曾经在一个视频里看到企业家曹德旺说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吃得惯,这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去过一些国家旅行,家人、朋友对某类食物的执著让我深刻。我感觉心胸越开阔的人,对自己和别人食物的接纳度也会越宽广。现在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爱吃,也没有什么特别渴望吃的东西。我听从身体的感觉,想吃什么就吃点,我知道自己也不会贪吃,所以我不会被养生的理念束缚,也没有被某些宗教观念吓住,顺其自然就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zl/88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