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知识与饮食注意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RBC)或血红蛋白量(Hb)低于正常标准。男性Hb<g/L、女性Hb<g/L、孕妇Hb<g/L,均属贫血。      贫血程度:

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低限~91克/升,症状轻微。

中度:血红蛋白90克/升~61克/升,体力劳动后心慌气短。

重度:血红蛋白60克/升~31克/升,休息时已感心慌气短。

极度:血红蛋白30克/升,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常见分类:

缺铁性贫血(IDA):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很高。全球约有6亿~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呈现典型的“巨幼变”(细胞体积大而核发育较幼稚)。巨幼变的细胞大部分在骨髓内未成熟就被破坏,称为无效性造血。巨幼细胞贫血除有一般贫血症状,还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手足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常采取补充叶酸与维生素B12调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溶血性贫血:溶血指红细胞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受破坏的过程。当溶血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才发生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或慢性和急性等类型。

失血性贫血:此类贫血分为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治疗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失血停止,贫血可以得到纠正。如果是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所引起,须采用紧急措施如输血等方式。

贫血患者饮食注意

(1)饮食调摄: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2)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3)贫血者最好不要喝茶,多喝茶只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食物中的铁,是以3价胶状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会阻碍铁质的吸收,所以尽量不要和含铁的食物一起食用。

——END——

往期文章查阅:

五行与五行学说

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

高血压常识及日常注意事项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zl/82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