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铁缺乏是慢性肾脏病(CKD)贫血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终末期肾病患者尿毒症毒素积聚、药物使用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吸收减少,另一方面频繁采血、血液透析失血等可引起铁丢失过多。因此,补铁是管理肾性贫血的关键,主要补铁方法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
口服铁剂已上市3个多世纪,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20世纪中期,临床开始引入胃肠外补铁,应用多年临床上已出现数种新型静脉铁剂。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取得的新型药物和方法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参考。
口服补铁有何进展?
截止到目前为止,硫酸亚铁仍然是临床中最常用的口服铁剂;其他传统铁剂包括葡萄糖酸铁,琥珀酸亚铁和多聚麦芽糖铁。口服补铁临床应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多数慢性疾病可导致吸收不足,胃肠道不良反应。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口服铁剂有柠檬酸铁,麦芽酚铁,血红素铁多肽(HIP)和口服脂质(蔗糖)铁。
柠檬酸铁最初是作为非含钙磷结合剂研发的,但在2期试验阶段研究者意外发现,即使是血液透析患者其胃肠道也可吸收大部分铁,从而增加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这与另一含铁磷结合剂sucroferricoxyhydroxide显著不同,sucroferricoxyhydroxide是抑制或减少铁吸收,在肠道内与磷酸盐结合。
新型口服铁剂
麦芽酚铁最初是在炎性肠病患者研究中发现的——相比静脉补铁,麦芽酚铁改善贫血和铁状态的效果更佳。但在CKD患者中的研究数据并不十分理想,目前尚无数据支持该药对CKD患者有效。
HIP通过铁调素以外的机制在肠道吸收,理论上对于慢性炎症疾病患者来说十分有益,如CKD患者。但研究发现,CKD贫血患者使用HIP对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饱和度和EPO剂量的影响与静脉/口服非血红素铁剂无显著差异。相比传统铁剂,HIP还与低铁蛋白水平相关;且HIP的成本远高于非血红素铁剂。
脂质铁(sucrosomial)已成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重点。有研究者在非透析性CKD贫血患者中与静脉补铁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均可升高血红蛋白水平,但静脉补铁升高幅度更大。停止补铁后,静脉补铁组血红蛋白水平维持稳定,但脂质铁组血红蛋白水平恢复至基线水平。静脉补铁组脉内铁处理组的Hb浓度保持稳定,但在微粒体铁组中恢复至基线。静脉注射铁组贮存铁更多,但脂质铁组不良事件较低。
静脉补铁有何进展?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很少有关于静脉补铁和口服补铁的争议,研究重点主要是最佳静脉补铁量以及如何优化治疗。虽然静脉补铁的疗效优于口服补铁,但可能会增加氧化应激,心血管风险,感染和死亡风险;而目前有关静脉补铁的安全性研究数据尚不统一,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较少。一项纳入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高剂量静脉补铁(mg/月)与死亡率或感染无关。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静脉补铁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型静脉铁剂
新型治疗方法展望
焦磷酸枸橼酸铁
焦磷酸枸橼酸铁(FPC)可补充透析过程中铁流失量(约7mg)。两项大型3期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相比安慰剂组,使用FPC的ESA使用剂量减少35%,静脉注射铁剂的使用量减少51%。
肾病贫血新型治疗方法
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
该新型药物治疗CKD贫血主要机制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在无需外源性ESA给药情况下增加患者自身EPO水平。2期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该类药物还可降低补铁需求和铁调素水平,用于改善贫血和炎症。目前证实的具有降低铁调素作用的药物有roxadustat和vadadustat。
抑制铁调素
自首次发现铁调素是主要铁调节肽以来,已研究出多种抑制铁调素活性的分子,可直接(mAb,spiegelmer,anticalin等)或间接通过信号传导机制(如BMP-6拮抗剂)抑制铁调素活性,成为治疗CKD贫血的潜在方法。目前已在动物模型中证实可有效治疗炎性贫血,且部分已进入临床研究。但目前尚缺乏治疗CKD贫血的临床研究。
医脉通编译自:IronTherapyforManagingAnaemiainChronicKidneyDisease.CurrOpinNephrolHypertens.;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