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66445.html你想要的只要努力,时间都会给你!
一、M0的实验诊断
1.血象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可较低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二、M1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且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有幼椎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核型异常、Ph染色体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约见于3%的AML,大多为M1型。
三、M2a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OX与S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所见,该染色体的重排易产生融合基因(DEKCAN)。
四、M2b的实验诊断
1.血象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均减低,常较其他类型白血病更为明显。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低于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恶化,多数患者的白细胞数常有增高的趋势。血小板明显减少,形态多异常。
2.骨髓象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减低。粒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30%(NEC),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特点是胞核与胞质发育极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①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②AS-D-NCE染色阳性;③a-NBE阴性;④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
4.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t(8;21)染色体易位导致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五、M3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X10*/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与原始细胞之比为3:1以上。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SB、AS-D-NCE和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α-萘酚丁酸酯酶染色阴性。依次可与急单作鉴别。
4.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70-90%的APL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是APL特有的遗传学标志。t(15:17)染色体易位使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断裂,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六、M4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外周血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可占30%~40%,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本病可分为4亚型:M2a、M2b、M4c、M4Eo。
3.细胞化学染色
(1)POX、SB染色:原单和幼单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反应。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应用α醋酸萘酚为底物进行染色,原始和幼稚细胞是阳性反应,其中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原单细胞可被NaF抑制。
(3)酯酶双重染色:可呈现醋酸茶酚酯酶阳性细胞、氯醋酸酯酶阳性细胞或双脂酶阳性细胞。
4.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尤以t(9;11)(p21;q23)为多见,t(9;11)导致MLL-AF9融合基因。M4Eo常有非随机16号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inv(16)、del(16)和t(16;16)三种类型,伴inv(16)的M4Eo患者CR率较高。
七、M5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以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可占细胞总数的30%~45%。未分化M5a以原单细胞为多,部分分化型M5b以幼单和单核细胞为主。两型血小板均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单加幼单细胞大于30%。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大于80%(NEC或单核系组胞),幼单细胞较少。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到,原单细胞小于80%。白血病细胞中有时可见到1~2条细而长的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
(1)脂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八、M6的实验诊断
1.血象
(1)红血病期:贫血轻重不一,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原红和早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的形态奇特并有巨幼样变。白细胞数低于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白细胞数可增多。血小板常减低。
(2)红白血病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由中度到重度减少。见到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多,且形态异常。白细胞数一般偏低,可见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部分病例后期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血象也随之而改变,此时幼红细胞逐渐减少。血小板减少明显,可见畸形血小板。
2.骨髓象
(1)红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多数病例大于50%,粒红比例倒置,原红及早幼红多见,异形红细胞超过10%,而骨髓中红系细胞占30%即有诊断意义。
(2)红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同时呈恶性增生。大部分病例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原红、早幼红细胞次之;白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原粒(或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占优势,大于30%(ANC),部分原始和幼稚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幼红细胞PAS呈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且多呈粗大颗粒、块状、环状或弥漫状分布。
九、M7的实验诊断
1.血象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正常。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细胞增生均减低。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全片巨核细胞可多达个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区核细胞为主。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大于30%.根据分化程度分两种亚型:未成熟型:以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原始巨核至成熟巨核细胞同时存在,
3.免疫学检查CD41、CD42可呈阳性表达。
1、不符合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的是
A、α-NAE阳性,不被NaF抑制
B、AS-D-NCE阴性
C、AS-D-NAL阳性,被NaF抑制
D、α-NBE阳性,被NaF抑制
E、α-NAE阳性,可被NaF抑制
2、急非淋白血病M2与M1型的主要区别是
A、Auer小体多少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程度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程度
D、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所占比例
E、骨髓增生程度
3、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80%,早幼粒细胞>12%,诊断为
A、急非淋白血病M1型
B、急非淋白血病M2型
C、急非淋白血病M5型
D、急非淋白血病M4型
E、急非淋白血病M5型
4、AML-M3型白血病可出现
A、t(15;19)
B、t(8;21)
C、t(9;11)
D、PML-RARα融合基因
E、t(9;22)
5、AML-M4的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的抗原在
A、粒系及单核细胞系统
B、淋巴细胞系统
C、浆细胞系统
D、巨核细胞系统
E、红细胞系统
1-5ADBDA
憨憨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