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2岁的欢欢(化名),前几天被家人抱进市一医儿科时,原本又白又嫩的小脸变得蜡黄蜡黄的,小便的颜色像浓茶一般,活脱脱像一个“小黄人”。究竟是什么让他突然变成这样呢?罪魁祸首竟是当季时令菜——蚕豆!
接诊的儿科朱莉莉医生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初步检查,考虑欢欢得的是急性溶血性贫血,且属重度贫血,情况非常危急,结合近期属于蚕豆上市的季节,朱医生敏锐地察觉到宝宝很可能是得了蚕豆病。“宝宝最近有没有食用蚕豆?”朱医生问到。
经医生这么一问,欢欢妈妈想起来,新鲜蚕豆刚上市,前天晚饭她就买来做给家人吃了,宝宝只吃了几口。
市一医儿科主任胡晓红解释说,蚕豆病的孩子是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酶)基因位点的缺陷,导致了该酶的缺少。这些人体内的红细胞膜就会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和溶血。
碰上带有“氧化性”物质,红细胞就会被破坏,而新鲜蚕豆中所含有的一些氧化物质,极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溶血性贫血。孩子食用蚕豆后引发了红细胞破裂,进而出现贫血、发热、浓茶色尿等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蚕豆病起病急,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到2天内发生溶血,但也有短至数小时,长至10来天的病例。吃了蚕豆后,孩子的血红蛋白经过尿液被排出体外,导致重度贫血,尿出酱油尿,精神不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庆幸的是,经过市一医儿科医务人员的积极抢救与对症治疗,欢欢日前已经康复出院。医生说:蚕豆病不一定非是吃了蚕豆才会得,有些人甚至沾了蚕豆的花粉,都有可能发病,所以蚕豆病患者应避免在蚕豆开花或者收获季节去蚕豆地,当然也不能吃蚕豆制品(如粉丝、豆瓣酱),同时也不能使用抗疟疾药(伯氨喹啉、奎宁)、退热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痢特灵、磺胺类药物等药物,同时家庭中常常使用的樟脑丸也不可以使用。家族中有不明原因贫血或者有“蚕豆病”病家族史,最好做个基因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有无G6PD酶缺乏。近期如有食用或者接触上述食物、药物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面黄或者苍白、尿黄等症状,医院就诊。来源:健康永康
编辑: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