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治疗结束后,经常收到医嘱:在院外一定要3天查一次血常规。
为什么要如此频繁查血常规?查血常规的意义何在呢?如遇骨髓抑制异常如何处理?
为什么要频繁查血常规?
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时,同时也会造成骨髓中幼稚的造血细胞损伤,其主要机制是细胞毒药物主要针对增殖活跃的细胞发生作用,除肿瘤细胞外,对骨髓造血细胞亦有毒性,会引起各系造血祖细胞和前体细胞的耗竭,可能导致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众所周知,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它对骨髓中粒系、巨核系、红系造血细胞的抑制,会分别导致患者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减少。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可导致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红细胞减少通常表现为贫血。
骨髓抑制的发生特点与各系血细胞发育成熟时间及寿命有关,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50%-70%,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中性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一般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在2周左右迅速下降到最低值,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形。但也有部分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以降低血小板为主。
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临床上常表现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
如何读懂血常规?
血常规上通常包含20多项指标,但最重要的指标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这四项指标也是我们化疗间期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