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红细胞吗?
今天,我们将试着结合红细胞生理的知识
重新理解红细胞检验的相关内容
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01
生成红细胞的原料包括铁、珠蛋白、原卟啉以及构成细胞膜的各种脂质、蛋白质和多糖。此外,红细胞的成熟还依赖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帮助。原料的缺乏常常与贫血的发生有关。
铁的来源与吸收
02
生成红细胞需要的铁包括内源性铁和外源性铁,以内源性铁为主。
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后的重吸收
外源性铁:食物(海带、木耳、香菇、动物肝脏等)。
缺铁性贫血及实验室特征
缺铁性贫血(IDA)是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失,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引起机体缺铁的原因,如:
IDA的实验室特征
缺铁性贫血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呈环状。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以中晚幼为主,表现核老质幼发育不平衡改变。
叶酸和维生素B12
03
DNA是细胞分裂增殖的物质基础,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细胞核DNA合成的必需物质。
四氢叶酸和维生素B12均为DNA合成过程中的辅酶。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是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而DNA合成障碍、合成速度减慢、细胞增殖的S期延长可致细胞核发育障碍,出现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的现象,造血组织收影响最大,表现为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及其实验室特征
巨幼细胞贫血是有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而RNA合成继续,致使骨髓三系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血象: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分叶增多。可见异性红细胞:巨红细胞、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有核红。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红比减少甚至倒置,红系的突出特点是“巨幼样变”,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呈“核幼浆老”的发育不平衡状态。
红细胞造血过程
04
红细胞在成熟分化的过程中要经历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的演变过程。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的生成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的调节。
1.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机体红细胞生成最重要的的调节物。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红细胞分化。血浆EPO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但肾细胞内没有EPO储存。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刺激因素。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而患肾性贫血。低氧是促进EPO基因表达的机制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作用有关。
2.性激素
雄激素主要通过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促进红细胞生成,也可直接促进骨髓;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而抑制红细胞生成。
造血中心的迁移和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网织红细胞
05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网织红不但反映骨髓造血的旺盛,更反映造血的速度。
网织红细胞增高
(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增加最为显著,常10%。
(2)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予铁剂、维生素B12、叶酸治疗之后,可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2~3天开始上升,7~10天达到高峰)
网织红细胞减低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主要有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双面凹
01
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凹陷或单面凹陷的盘状,直径为7.5~8.3μm,厚度1.7μm,体积8.3μm3,表面积为14.5μm2,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14.5/8.3)较大,有利于细胞变形、气体交换和携带。
红细胞的双面凹决定了它的生理特性。
悬浮稳定性
02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血沉。
问: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的血浆中,则红细胞也会发生叠连吗?
答:会;因为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
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
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可抑制叠连发生,使血沉减慢。
再问:若将血沉快的红细胞置于正常血沉的血浆中,血沉如何变化?
可塑变形性
03
是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的变形能力,能使红细胞通过比自己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由于红细胞某些膜蛋白的缺陷导致脂质双层稳定性降低,膜脂丢失而导致膜面积降低表面积和体积之比降低。
渗透脆性
04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征,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红细胞一般于0.45%氯化钠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并于0.3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血,故以0.~0.氯化钠溶液代表正常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范围,与成熟红细胞作对比,网织红细胞与初成熟红细胞的脆性较小。衰老红细胞的脆性较大,地贫的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也增大。实验证明,红细胞在脾脏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其脆性大大增加。临床上红细胞脆性特别增大的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与双凹盘形的正常红细胞相比,其红细胞表面积/容积的比值显著变小。
红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红细胞平均寿命为天。指导老师
陈卫民,主任技师,从事基础检验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发表论文多篇,在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大赛中获二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其认真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幽默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们欣赏与喜爱。
课后习题
1.在缺铁性贫血发展过程中较早出现的是()
A、血红蛋白减少
B、仅有储存铁减少
C、血清铁减少
D、红细胞减少
E、白细胞减少
2.下列疾病中,骨髓有核红细胞出现“核老浆幼”现象的是()
A.巨幼细胞性贫
B.急性红血病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3.巨幼红细胞贫血相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发育胞质落后于细胞核
B、维生素B12是合成DNA必须的营养素
C、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增多
D、血清铁缺乏导致DNA合成减少
E、血清钙磷缺乏
4.可导致肝、脾、淋巴结等组织恢复髓外造血的疾病是()
A、脓毒症
B、骨髓纤维化
C、缺铁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外周血检查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最可能诊断的疾病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巨幼细胞贫血
E、慢性病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