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血虚、贫血需要补补血”。可这样的说法对吗?它们是一回事吗?今天我们就聊聊血虚和贫血。
首先我们来看个实际的病例。“女性35岁。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总感觉头晕,而且全身没有力气。气色也很差。有时候是刚刚起床的时候,就会感觉头晕晕的。有时候在外面走一段路,也会觉得很累很乏力。患者年龄不大,经常有这种感觉让她有点害怕。家里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孩子要读书,双方的父母要赡养。身体经常性的出现这种不舒服,已经严重影响她的工作、生活和心情,开始以为是贫血,医院检查,结果又不是贫血。”
单看头晕,确实很多病症都会引起头晕,最常见比如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神经症等,但一般来说,如果有这些疾病的话,医院基本都能检查出来了。麻烦的是什么呢,医院检查啥问题也查不出来,但身体就是有各种不舒服,比如上面这个案例的患者,连贫血都查了,还是找不到原因,为什么?
这其实在中医上就好解释,这些症状是典型的血虚。大家可能会有误解,觉得血虚就是贫血,其实这是两个概念。
有贫血,就有血虚;但血虚,不一定是贫血
中医所说的血虚,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凡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者,即可诊断为“血虚证”,但未必有血象的异常。
现代医学所说的贫血,是指人体循环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干正常值的病理状态。种类较多,如缺铁性负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而以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
贫血一般也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眼睑淡白等“贫血貌”,还可有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状。因此可以说“血虚”与“贫血”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不能划为等号。有“贫血”即有“血虚”,“血虚”不一定有“贫血”,不一定血象指标都有异常改变。这就解释了前面案例的疑问,查过贫血,指标正常,但还是出现了中医上的一连串“血虚”症状。
血虚怎么办?补血还得养血!
补和养,其实也是两个概念,只补不养,那身体就像一个漏斗,边补边漏,怎么也补不满。所以补血的同时还得养血。养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尽量规避那些耗损气血的习惯。主要有三点:
一是睡够觉。熬夜,尤其是经常熬夜,这是耗损气血最严重的。为什么说女人常说睡美容觉呢?睡好了,气血足,脸色红润光滑,自然是最天然的美容了。
二是养好神。过度劳累、压力过大、想的问题太多、心情压抑,这也是很伤血的。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想办法缓解压力,不要纠结过多问题,放松身心,可以练练瑜伽、打打坐、听听音乐,都是很好的调解方式。
三是适当运动。注意,是适当,不是让你去剧烈运动,那就是耗气血了。很多人因为工作累,或者宅,没事就葛优瘫,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适当去散散步,快走,慢跑,打打羽毛球之类的,会比你躺沙发有精神得多。
补血效果好的古方:玉灵膏做好养,就可以补了。补血推荐一个古方:玉灵膏。这是清代名医王孟英的方子,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中医专家罗大伦老师曾推荐过。
玉灵膏的材料只有两味:干龙眼肉和西洋参,两者按10:1搭配。
干龙眼肉,也就是桂圆,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材料,可以当零食吃,但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血安神,用来治疗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但同时桂圆又是热性,比较燥火,稍微多吃点,就容易上火。
但是中医很聪明,王孟英为它搭配了西洋参,西洋参凉性,且补气,不但调和了桂圆的热性,还气血双补。
怎么做呢?
两者按比例,推荐用克桂圆肉切碎,30克西洋参打粉(最好选用上等的),两者充分混合,放入炖盅,炖盅不加水,蒙上一层纱布,然后上锅隔水蒸。这都很容易,但难在要蒸40个小时,这得非常有耐心,可以分多次蒸,总的时间蒸足即可。这个时间不是乱说的,是古方里推算出来的,王孟英古法是“日日于饭锅之上蒸之,蒸至百次”,算下来怎么也是40小时以上了。有人图方便,蒸几个小时,也有效果,但还是容易上火,却功效要打折扣。蒸到10多个小时,桂圆肉会慢慢变黑,甜味渐渐消失,慢慢变得微苦。蒸够40小时,桂圆燥性除去,效果也是最好的。
所以说,古方真的都是经验之谈,经过多少次总结后,才会记载在医书上,我们最好还是不要随便改动。40小时后,材料已经蒸成膏了,放在罐子里保存。每天一汤匙,加点红糖调味,开水冲服,连桂圆肉一起吃掉。
玉灵膏又叫代参膏,王孟英说它大补气血,力胜参芪。就实践来看,确实补气血非常好。
不过大家要记住,有几类人是不适合的:
一是孕妇忌吃,二是痰火内盛或湿热蕴阻者(舌苔黄腻)不宜吃。
有血虚、气血不足症状的朋友,不妨在家做了试试看。
艾吉健康管理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