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头鲸」是须鲸科一种徜徉于广袤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它们的背部不像其它鲸类那样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故得名“座头鲸”,也叫“弓背鲸”或者“驼背鲸”。
座头鲸
座头鲸以其醒目的外貌和醉人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它们的故事远不止于此,越深入的了解它们,就越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震撼。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
座头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鲸类,但也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庞然大物,一般长达13~15米,体重25~30吨。座头鲸最为显著的身体特征,就是那对蔚为壮观的鳍,约为5.5米左右,最长可达到6米,几乎占到它们体长的三分之一,也是鲸类中最大的,所以又被称为“长鳍鲸”、“巨臂鲸”、“大翼鲸”等。
并且为了减少游动阻力,绝大多数鲸都彻底失去了体毛,比如我们熟悉的各种海豚,都是光溜溜的,而绝大多数的须鲸,除了头部下方的喉腹褶(就是下巴上一条一条的那些,是为了撑开下巴兜住更多的海水而形成的类似于手风琴的褶皱),也是比较光滑的。
座头鲸的毛囊
然而座头鲸或许是个特例。座头鲸的头部有许多高尔夫球大小的凸起的节瘤,这就是座头鲸的毛囊,在节瘤的顶端,总有几根1-3厘米的粗硬的刚毛。是什么让座头鲸保留着这些毛发呢?
科研人员猜测这些毛发像人类的汗毛一样,提供了极为敏锐的感官,这种感官对座头鲸的捕食颇有裨益,让它们的漫长的演化之路上,冒着增大阻力的风险,把这几十根毛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成了座头鲸与其它鲸豚的另一个显著不同。
座头鲸栖息于世界各大洋,子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黄海北部较少,台湾南部海区较多。
另外,座头鲸这种庞然大物却是以鳞虾这种体长还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要食物的,此外还有鳞鱼、毛鳞鱼、玉筋鱼和其他小型鱼类等。它的嘴张开时,其特殊的弹性韧带能够使下腭暂时脱落,形成超过90度的角度,口的横径可达到4.5米,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虾或较小的鱼类,但其食道的直径则显得大小,不能吞下较大的食物,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动物的原因之一。
由于越冬期间好几个月都不进食,为了维持那硕大无朋的身躯所需要的体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连续吃上18个小时。由于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带的海湾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养育了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鳞虾,数量巨大,常常数百万只群集在一起,因此为座头鲸提供了极为丰盛的食物来源。
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相对温顺可亲,同伴间眷恋性很强,成体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座头鲸喷出的“雾柱”
座头鲸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露出水面呼吸时,它们从鼻孔里会喷出一股短粗而灼热的一种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气体,把周围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同时发出洪亮的类似蒸汽机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喷潮”或“雾柱”。
座头鲸的寿命约60-70年,平时多成对活动,配偶为一夫一妻制,雌兽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约为10个月,每胎产1仔。
像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雌兽用乳汁喂养幼仔。幼仔发育很快,每天体重可以增长40~50千克,更令人叹服的是雌兽在哺乳期间为幼仔的成长提供一切营养,而它自己却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开始寻找食物。
雌兽与幼仔之间常常是温情脉脉的,幼仔用两鳍触摸着雌兽,有时好像是抓在雌兽的身上。
座头鲸具有洄游习性,它们夏天生活在凉爽的高纬度水域,但是在热带或亚热带水域交配繁衍。座头鲸通常每年迁徙路程长达25,公里,使它们成为哺乳动物中最好旅行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头鲸是例外,它们长年都生活在那些热带海域。
自带的超级导航系统
座头鲸每年洄游数万公里,然而它们却从来不会迷路,而且洄游的路线几乎是直线,它们导航的原理一直深深地困扰着科学家。研究发现,座头鲸可能综合利用了太阳、月亮及星星来为其导航。
图中可以看到座头鲸口中须毛
英国生物专家指出,座头鲸主要依靠“身外之物”进行导航,它们可能结合太阳的位置、地球的磁性和星图来指引航程。在洄游过程中,座头鲸偏离洄游路线不会超过5度。在年至年间跟踪部分座头鲸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受到天气及海洋水流的影响,但它们几乎维持了直线,偏离角度竟然小于1度。
人们一直认为很多动物在进行远距离迁移时利用地球磁场或太阳方位进行导航。但科学家表示,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解释座头鲸如此超凡的导航能力,因为地球的磁性变化太大,无法解释座头鲸的直线洄游,而在水里也无法找到太阳导航所需的参考点,他们因此怀疑座头鲸采用了一种组合导航的方式,这使得科学家可以按照跟踪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新的迁移导航系统。
聪明程度不逊于海豚
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在一头成年座头鲸的大脑皮质中发现了一种纺锤体神经元,这种特殊神经元以及在大脑中所处的位置均与人类及类人猿类似。座头鲸大脑中这种特殊神经元的具体功能还不确定,但他们猜测可能与座头鲸的认知能力有关,比如学习、记忆以及环境识别等。这表明,座头鲸等鲸类的大脑也不容小视。
座头鲸身上经常有藤壶或其它吸盘动物,重量有时会超过半吨。
另外,座头鲸大脑的皮质中也有一种类似岛状的神经元结构,研究人员说,这些岛状结构的作用可能是促进脑部神经元之间快速、有效交流。座头鲸属于须鲸类,一般认为须鲸类不如海豚等齿鲸类聪明。而研究人员此次将座头鲸与长须鲸以及几种齿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座头鲸的整个大脑皮质的复杂程度并不逊于海豚。
上述新发现说明座头鲸等鲸类可能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聪明得多,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鲸类诸多有别于普通海洋生物的聪明举止。比如,鲸类具有一套十分复杂的交流技巧,同类之间讲究合作等。
独特的“尾纹”
如同我们人类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指纹一样,每一头座头鲸的尾巴形状、颜色和花纹也相互不同,且有着极高的辨识度。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看座头鲸的尾巴,把每一头座头鲸都分得清清楚楚。如下面这三头座头鲸的尾巴,就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
截至目前,通过尾巴识别的方法,专家们已经给上千头座头鲸起了名字,甚至还对一些经常出现在固定区域的鲸群做了亲属关系调查,做了家谱。
麦霸级的歌唱家
尽管须鲸都缺少声带,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一展歌喉,绝大多数的须鲸都可以让气体通过鼻腔来发声,不过它们的歌曲频率大多低于我们人类所能分辨的范围。
但座头鲸的频率就非常的广,它们会发出20-10赫兹的声音,各种频率用多变的节奏组合成长长的唱段,其复杂程度在整个动物界都位居前列,可谓是海洋中的麦霸,歌声传播之远,甚至会达到近百公里,我们可以猜测,这既可能是它们相互沟通的途径,更可能是取悦异性的一种方式。
非常有趣的是,座头鲸的歌声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不同的地区曲风,整个北大西洋的座头鲸几乎都在哼唱一个调子,而太平洋的座头鲸则分了好几个不同的“乐队”。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座头鲸的歌曲曲目也在发生变化,显示出一种有趣的“流行文化的变迁”。
研究发现,印度洋的座头鲸移居到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海域后,不出三年时间,澳洲“土著”座头鲸就放弃了它们的传统曲目,转而演唱这些外来户带来的新曲。
目前发现的座头鲸的歌声,绝大多数都是雄性发出的高亢之音。而雌性是否会唱歌,还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雌性座头鲸应该也会唱歌,只是比较委婉温雅,被淹没在雄性的歌声之下不为我们察觉。
雄性座头鲸每年约有6个月时间整天都在唱歌,而且其歌声中敲击音与纯正音的比例与西方交响乐中两者的比例非常类似。这种庞然大物至少能够发出7个八度音阶的音,但它不是毫无章法地在吼叫,而是按照一定的节拍、音阶长度和音乐短语来歌唱。
研究人员还发现,座头鲸还十分擅长用一种人类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来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着进一步阐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变的原旋律上来。
本领高超的嬉水者
鲸豚类动物中有不少都会跃出水面,而座头鲸则是大型须鲸里非常喜欢跳跃的代表,尤其是在繁殖海域,经常能看到座头鲸猛地冲出水面,然后以背部着陆的方式猛烈拍击海面,这可能是它们表达情绪,甚至炫耀健康程度的一种体现。
座头鲸经常会全身跃出水面,高度可达5-6米,落水时溅起的水花声在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动作从容不迫,优美动人。
座头鲸嬉水的本领十分高超。它们通常会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后突然破水而出,缓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鳍状肢到达水面时,身体便开始向后徐徐地弯曲,好像杂技演员的后滚翻动作。它可以钻入水中快速潜水游动,仅用几秒钟就消失在波浪之下,进入昏暗的深渊。
也正因为此,在进行座头鲸的观鲸旅游时,观鲸船和座头鲸需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近年来,已多次发生座头鲸突然跳起,一头撞上,甚至掀翻观鲸船的事故。
背部着陆的跳跃方式在座头鲸中最为常见
独特的捕食技巧
须鲸的捕食,往往依靠冲入鱼、虾群,张开大嘴狠狠地兜住一团海水,然后依赖鲸须滤去海水。这种捕食方式简单暴力,但在鱼虾群密度并不高的区域,就显得有点低效,有时候一口下去,也兜不住几只鱼虾。
相对而言,座头鲸简直就是须鲸里的捕食技巧担当,座头鲸进食的方法很奇妙,首先是冲刺式进食法,将下腭张得很大,侧着或仰着身子朝虾群冲过去,然后把嘴闭上,下腭下边的折皱张开,吞进大量的水和虾,最后将水排除出去,把虾吞食;
第二种方法叫轰赶式进食法,将尾巴向前弹,把虾赶向张开的大嘴,这种方法也是只有当虾特别密集时才适用;
从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圆形的气幕墙
第三种方法是从大约15米深处作螺旋形姿势向上游动,并吐出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使最后吐出的气泡与第一个吐出的气泡同时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种圆柱形或管形的气泡网,像一只巨大的海中蜘蛛编结成的蜘网一样,把猎物紧紧地包围起来,并逼向网的中心,它便在气泡圈内几乎直立地张开大嘴,吞下网集的猎物。这种捕食方法,同捕鱼者用两只渔船拉曳大型渔网,逐渐迫使鱼虾接近水面,然后一网打尽的情景一样。
充满热血的“路见不平,仗义出手”
座头鲸本是鱼不犯我我不犯鱼的典型,作为须鲸科的成员,连牙都没有,平时只能喝喝海水吞吞磷虾什么的。虽说一对胸鳍揍人忒疼,却不是为了捕猎而存在。
生活作风也检点,遵从一夫一妻制不说,没事儿还帮忙照看别人家的孩子,可算是个温顺乖巧的谦谦君子。别看它温顺,再温顺的人也是有怒点的,而座头鲸的怒点……就是虎鲸。
潜水员为性情温和的座头鲸拍照
平时“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地过小日子的座头鲸,一旦遇到虎鲸准备开饭,就会撩起袖子冲过去怼它们。许多案例表明,座头鲸喜欢“挺身而出”,尤其喜欢在虎鲸捕猎时对它们的猎物“拔刀相助”,驱赶虎鲸,营救被捕猎的动物。
虎鲸又名杀人鲸,要是不看名字光看图的话,会觉得这是个卖萌堪比大熊猫的主,不过人家可是个实打实的吃货,是大名鼎鼎的海洋肉食鲸。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海洋生态链条上的最顶尖捕食者之一,它们以族群为单位集体捕猎,并且演化出了许多高超的捕猎技巧,从最大的动物蓝鲸、大白鲨到海狮、海豹们,包括座头鲸的幼崽,可都是它食谱上的美食。
虎鲸
座头鲸幼崽相对弱小,在体型上并不具备对虎鲸的绝对优势。虎鲸们常常试图把幼年的座头鲸和它们的长辈分开而攻击幼崽,而此时座头鲸母亲则会把幼崽驮在后背和后脑上,托出水面以避开攻击。如果有不止一只成年座头鲸在场,它们有时会把幼崽围在中央进行保护。
但是,要是以为座头鲸是长期被虎鲸咬在牙下、任人欺压的角色,那可就会错意了。“敢吃我们的孩子,那就让你连饭都没得吃”,反正这个梁子是结下了。
正在觅食的虎鲸
最近六十年间,全球各地观察记录了大约起虎鲸和座头鲸的冲突,这其中有43%是由虎鲸主动发起的,这43%里又有一小部分是虎鲸在捕食座头鲸的幼崽。
这时候,母座头鲸不仅会自己与虎鲸搏斗保护后代,还会呼唤附近的其他座头鲸支援。成年座头鲸的胸鳍重达一顿,上面还有凸起的节瘤和锐利的藤糊,在面对虎鲸时,座头鲸往往只是挥舞它们的胸鳍,拍打它们的尾鳍,就足以让虎鲸望而却步。仅仅需要两三头成年座头鲸,就可以轻松击退一个十几头虎鲸的族群。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虎鲸与座头鲸的冲突中,大多数(57%)甚至是座头鲸主动挑衅的。它们甚至会从几公里之外专程赶来干扰虎鲸的捕食,哪怕虎鲸攻击的猎物并不是座头鲸。
组队猎食的虎鲸们
根据现有的观察统计发现,当座头鲸干预捕猎的虎鲸时,只有11%的状况是虎鲸在追捕其他座头鲸,而89%的状况是虎鲸们正在追杀海豹、海狮、翻车鲀、灰鲸幼崽等其他动物。
基本上座头鲸风风火火专搅虎鲸饭局就是贯彻一个原则:我抽你的时候,你在吃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个虎鲸居然在吃东西。
海狮海豹都是虎鲸的美味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雄性座头鲸曾在年被拍摄到参与营救一只北海狮,而在年,它又与虎鲸勇敢斗争,解救了另一只北海狮,并被围观群众再一次拍到。研究者们仔细比对了两张照片,确认了这只座头鲸15年如一日的英勇行为——或许北海狮应该为它颁发“匡扶正义”的锦旗,以表彰它对北海狮深沉的博爱。
种种迹象表明,座头鲸们或许是依赖敏锐的听觉去发现虎鲸的捕食行为,而前往干预的。在北太平洋区域活动、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的虎鲸们在追踪猎物时往往是非常安静的,这可能就是因为它们的猎物都听觉灵敏;而一旦锁定目标、开始攻击时,虎鲸们则开始大呼小叫,这或许是它们之间的交流手段。
视频了解座头鲸搅局虎鲸饭局缘由
座头鲸可能就是听到了虎鲸捕食时的声音后做出应对,而非回应被捕猎者的声音。所以,在到达虎鲸捕猎区域前,座头鲸大概也不知道自己要营救的是什么动物,也并不在乎。
事实上,座头鲸针对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虎鲸,领航鲸亚科的拟虎鲸及领航鲸也对大型鲸类的幼崽发起过进攻,也同样遭遇过座头鲸的主动回击。
有人曾观察到“拟虎鲸正在安安静静地分食一条鱼,这时一只座头鲸突然出现,直接冲锋到它们的最中央,然后像打保龄球一样轻松把那些拟虎鲸打跑,拟虎鲸们逃跑时还发出尖锐的叫声。”
座头鲸之所以如此“敢打敢拼”,或许这是由于它们很清楚虎鲸这样的捕食者还不是自己的对手。即使是一只没有帮手的座头鲸,也敢于主动去找十余只虎鲸的麻烦;而如果虎鲸偶遇了没有幼崽在旁的座头鲸,也几乎不会采取任何进攻活动。
视频观看座头鲸仗义出手
成年座头鲸长达五米、重达一吨的巨大胸鳍,极其灵活易于操控,上面还往往附着了一些大而尖锐的藤壶,击中对手时可以割裂其血肉。在面对虎鲸时,座头鲸往往只是挥舞它们的胸鳍,拍打它们的尾鳍;但虎鲸却似乎很清楚一旦被击中的可怕后果,选择保持距离。因此,成年座头鲸面对虎鲸时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尽管座头鲸的小团队往往是松散、不稳定的,但是它们却有着非常稳定的繁殖区域;幼崽长大之后,对它曾经居留的繁殖地也会保持极大的忠诚。因此,保护别的座头鲸的幼崽有利于繁殖海域的维持稳定,为它们的进一步繁殖栖息打下基础。
座头鲸群
据美国业科研人员推测,这很有可能是从繁殖海域的稳定的角度出发,所采取的一种政策——就像人类社会中,父母绝对不会容忍住宅区附近有人贩子出没一样,对于保持着较为固定的繁殖区域的座头鲸而言,也不愿意看见产房门口老有想吃自家孩子的虎鲸在那儿瞎晃,于是索性采取见一次打一次的策略。
座头鲸在到达营救现场之前,也许不知道正在被虎鲸捕猎的是什么动物,赶到时发现即使不是同类,它们也会继续骚扰,或许就是闲得无聊而已。对于成年座头鲸来说,它们和虎鲸搏斗很少受伤,也就不介意助人为乐了。另外或许搞不好完全就是找下消遣,锻炼筋骨,小试身手罢了。这些还要等待海洋生物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才能揭晓答案。
种群现状与保护
遗憾的是,这样庞大又勇猛的巨兽,却差点因为人类的过度捕猎走向衰亡。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获取鲸油,大量的鲸被捕鲸船猎杀,座头鲸体型庞大,成群活动,对人类的船只又充满好奇,是非常容易猎杀的目标。
座头鲸喷泡泡
根据初步推算,仅北大西洋曾经有10万头以上的座头鲸活动,而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数目直线下滑到头,与此同时,北太平洋的座头鲸鲸群也萎缩了至少28头。
年出台的《国际捕鲸公约》成了座头鲸和其它鲸豚类种群生存的救命稻草,在严令禁止捕捞座头鲸之后,再也未曾发生过大规模捕捞座头鲸的事件,年,日本曾计划捕捞50头座头鲸,不过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对,迫使日本放弃了对座头鲸的捕捞。
日本捕鲸船
目前座头鲸的种群规模已经缓慢恢复到了8万头左右,但相较于商业捕鲸之前的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种群仍处于受威胁的状态。现在座头鲸在我国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LC),年评估。
这就是,关于「座头鲸」的故事。
(部分资料选自百度、知乎/图片:网络)
延伸阅读:
北极燕鸥,令人肃然起敬的鸟中之王
深海怪鱼巨口鲨
爬、游、飞三项全能的豹鲂鮄
蓝脚鲣鸟,一双大脚引以为豪,萌遍天下
软氏三兄弟:章鱼、墨鱼和鱿鱼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