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5分钟,教你看懂宝宝的血常规报告

本文共计字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

从宝宝生下来开始,几乎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去看医生的时候都会查上一个血常规。而每次拿到报告之后,很多家长看着单子上那些向上、或者向下的箭头,都是一脸懵比。

问门诊医生吧,医生忙的连头都来不及抬,简单的回复很多人也听不懂。所以,今天呢,我们就来聊一聊怎么看懂宝宝的血常规报告单。

出于实用和易懂的考虑,我将选择血常规检查中最经常用到的7项指标进行讲解。

1

白细胞

它的名字叫白细胞,但是其实它是一个没有颜色的球形物质。正常人在不同的阶段,白细胞的计数也是呈动态变化的。

新生儿期白细胞的总数可以达到15X/L;到了婴儿期,白细胞的总数会下降到10X/L左右;到了儿童期再往上,白细胞的总数一般也就固定在了(4.0~10.0)x/L。

看到这张图就感觉看到了一个蓝色的巧克力球

白细胞其实并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五种细胞的一个总称。

不过以上的5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简单理解为杀灭病原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

这么说,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生病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了(病毒感染时也可能降低),因为聪明的白细胞敏锐的察觉到了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随机大量增殖,以杀灭病原体。

反过来说,当白细胞升高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也就是感染了。

那么,这五种白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挑选其中与宝宝健康最密切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2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透明的外观以外,还有一个深紫红色的细胞核,一会排成一个U形,一会排成一个S形,但是它绝对不会排成一个B形。

没有找到S形,大家将就着看吧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往往都伴随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我们就简单的理解为病原体太凶残,中性粒细胞被杀光了吧。

除了感染,严重的外伤、手术、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中毒、蛇咬伤等情况下也都可以见到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3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在10-15um,小的直径在6-10um,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都有着深蓝色的迷人的细胞核。

右上角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那是个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在人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淋巴细胞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方面,它会转变为效应细胞,迅速来到感染的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让人体更快的恢复健康。

另一方面,它会转变为一种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虽然不具备直接杀灭病原体的功能,但是,它能记住每一种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的长相。

这样,在下一次有同类病原体入侵时,它能迅速的识别出这是个坏东西,它更能在短时间内召唤大量的效应细胞来到战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染病,比如百日咳,腮腺炎不会出现第二次的原因,因为在它们还没有发病之前就已经被淋巴细胞干掉了。

4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区别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会在人体出现感染时升高,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大多数时候,当细菌、支原体感染时,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当病毒感染时,一般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而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生儿时期,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4-6天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

在2岁以前,婴幼儿的淋巴细胞比例均较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甚至最高可达70%左右。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6岁时,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

随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上升,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就基本相同,维持在50%~70%左右;而淋巴细胞的比例则大多维持在20%~40%左右。

5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发生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腹泻、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患儿的血常规报告中,经常可以看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的升高的原因。

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正常值和成年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都维持在0.5%~5%左右。

6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而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而血红蛋白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血红蛋白内含有大量的铁元素。

但是,其实红细胞并不是一直呈现红色的。在将氧气从外面运输进人体时,它呈现的实现红色;而当红细胞将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体外时,这个时候它会呈现暗紫色。

像不像一片片的玫瑰花

在出生的前两周,宝宝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一般都比较高。不过从第2周开始,两者的数目便会逐步下降至与成年人相近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在5~6月龄时,由于从母体获取的铁含量减少和消耗,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贫血(两者计数降低)。此时,一定要注意增加铁的摄入,可以选择高铁米粉或者食物。

到了1岁左右时,宝宝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就会基本稳定。男宝宝和女宝宝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有一定的差别。

男宝宝的红细胞计数在(4~5.5)X/L之间,女宝宝则在(3.5~5.0)X/L之间;男宝宝的血红蛋白-g/L之间,女宝宝则在-g/L之间。

而且这种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发明显,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

当宝宝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长期低于以上数值时,就可能是存在贫血。一旦存在贫血,就必须明确贫血的原因。

常见的贫血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各型贫血)、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便血导致血色素流失)等。

7

血小板

血小板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2-3um之间。在很多年里,血小板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一种物质,直到年比佐泽罗发现了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掀开了血小板的纠结人生。

本来只想一个人呆着的血小板,自从被发现之后,就一直处在纠结之中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在(~)X/L之间,婴幼儿和儿童与之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6月龄以前可能略低)。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有可能会导致出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药物增高血小板计数,严重的话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导致栓塞,比如在发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时,这个时候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总之,血小板高了也不是,低了也不好。

8

写在最后

至于血常规单子上的其他指标,我想比较不负责任的说一句话:当这些指标升高或降低幅度不大的时候,请你忽略它们吧,不是每个细胞都愿意变成血小板那样被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yz/84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