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多种良性和恶性疾病的共同表现。而临床上贫血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常选用骨髓形态学检查。但该法具创伤性且检查结果易受影响,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已广泛应用于贫血诊断,包括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TF)及血清铁(SI)检测等。
本研究通过对例贫血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的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对贫血患者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与骨髓形态学的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与骨髓形态学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研究纳入年1~5月就诊的贫血患者例,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6~90岁,中位年龄47岁。所有诊断均符合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或参考文献标准。其中良性疾病性贫血例,包括缺铁性贫血(IDA)34例,慢性病贫血(ACD)22例,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2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MA)25例,混合细胞性贫血4例;恶性疾病性贫血21例,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13例和骨髓病性贫血8例。健康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2岁,中位年龄43岁。所有受试者检测前3月内均无输血及铁剂、FA、VitB12治疗史。
所有受试者均收集血清进行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1.各组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2.各类贫血中骨髓检查与血清学指标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见表2。
3.骨髓形态学无法确诊的病例23例患者血清学指标结果。见表3。17.5%(22/)贫血病例骨髓检查无法确诊。其中,81.8%(18/22)的血清学指标符合临床诊断,4例MDS-RA不能依据血清学指标确诊。
4.贫血患者中骨髓形态学与血清学指标不相符的病例。见表4。25.4%(32/)贫血病例骨髓检查与血清学指标检测不相符。其中,6例IDA、10例ACD和1例VitB反应性MA患者,骨髓检查符合而血清学指标检测不符合临床诊断;而5例IDA、2例ACD/ID和4例混合细胞性贫血则相反;4例MDS-RA患者,骨髓检查误诊,而血清学指标不能明确诊断。
讨论
贫血是多种不同性质疾病的共同表现,疾病引起的贫血,其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因此,正确鉴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骨髓检查是鉴别不同贫血的重要手段,而近年来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也广泛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中。本文研究发,各种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与健康人群,其铁代谢相关指标的血清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同疾病引起的贫血也具有各自的铁代谢相关指标的血清谱特征。由此可见,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可以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其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4.3%,但明显较骨髓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82.5%)低(X2=5.,P=0.)。然而在骨髓形态学不能明确诊断的22例贫血病例中,18例(81.8%)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
SF、TF、TIBC和SI等血清铁代谢指标能够定量评价机体铁的状态,而准确估计机体铁状态是临床鉴别IDA、ACD及ACD/ID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血清SF浓度降低可以作为诊断IDA可靠而且敏感的指标,而血清TIBC浓度测定可以作为鉴别诊断IDA与ACD的有效指标。
骨髓病性贫血是骨髓被肿瘤细胞或异常组织浸润,造血骨髓微环境遭受破坏,造血功能受损引起的贫血。主要包括恶性肿瘤或白血病细胞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所引起的贫血。确诊均需骨髓检查,而血清学指标则具有辅助诊断价值,特别是在骨髓转移癌中,因骨髓纤维化,行骨髓穿刺时可致干抽,血清学指标特别是SF含量的测定的指导意义重大。研究证明,动态监测血清SF、FA和维生素B12水平可作为预测恶性血液病病情进展预测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具有快速、无创伤性、早期诊断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发现,对于骨髓形态学不能明确诊断的,结合血清学指标检查确诊的病例23例(18.3%),骨髓检查和血清学指标检测相符合率达25.4%(32/),二者对贫血诊断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前者是贫血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够对细胞的形态特征,比例提供明确依据,还可反映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情况,较血清学指标更加直观全面;血清学指标可作为骨髓形态学有力的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在IDA、ACD/ID、混合细胞性贫血、MDS和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彭碧,曾白华,陈小红.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5):-.
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科学改善人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