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是个什么地方一个孕育文明,逐光不息的

疫情来势汹汹

但温情从不缺席

全体藁城人民

用心点亮一盏灯

用爱聚成一座城

相信

寒冬终将过去

春暖花会再开

藁城是个什么地方?

藁城市是河北省石家庄所辖的一个区,原为藁城县,年9月,撤销县级藁城市,设立石家庄市藁城区。藁城县历史悠久,据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年)在今天藁城区西南置槀城县。

西汉置稿城,稿同槀

《元和郡县志》里记载的槀城县

从史籍记载也看到了,藁城县初置的时候为槀城县,虽然“藁”和“槀”差了一个草字头,并且在古代有时候两个字能够通用,但却还不是同一字。其实不仅历史上曾称为“槀城”,还有过其他的叫法。

清朝《藁城县志》记载的藁城沿革情况

据明、清时《藁城县志》、《正定府志》记载,藁城县在春秋时期名为“宜安”又为肥子国,后来并到了晋国赵氏所辖的区域内。秦朝属钜鹿郡。汉朝置槀城县属真定国。晋朝曾撤销。后魏复置槀城县,北齐改名为高城县,并将县城设为钜鹿郡的治所。隋初郡废却置廉州,隋末义宁元年又复置为槀城,属赵郡。唐朝武德元年改置廉州,贞观初废州,槀城属恒州。天宝末年被安禄山占据。唐末天祐二年更名为槀平。五代十国时又改为槀城。元初为永安州,但很快就撤州仅为槀城县。

金、元两朝藁城地图对比

也正是在元朝的时候,槀城县或者高城县,在槀字上面增加了一个草字头。

为何要这样,明朝嘉靖版的《藁城县志》有记载:

槀城县后于槀上加草者,相传谓恐稿、槀无别。

在古代文字里,稿、槁等字当做枯草、干草讲,意味着干枯、灾荒等征兆,因此被认为不好。

民国时期藁城县城图

民国藁城县域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藁城县城卫星图

《藁城县志》里在记载完上述那句话之后,也说了:因荒纳稿之说非也。大意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是民间相传罢了。并且这句话在清朝以后版本的藁城县志里再也没有出现。

其实细分析起来,既然在古代稿、槀、藁等字字义差不多,难免会通用,没准在哪个朝代官方的公文里,把这个字最终确定为“藁”,从而用到了今天。

历史上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县

汉高祖元年(前),藁城境内置肥累县(治所肥累城,今城子村一带),东汉肥累县省,有县余年。

最早的建制

藁城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四年(前)置县(治所丘头),后经历代废置分合,至宋开宝六年(),建置境界方成定制。藁城县初名“稾城县”,元代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

县治第一次迁址

隋开皇十年()置廉州(治所今藁城城区)。大业二年(),废廉州。大业三年(),稾城县治由丘头迁至废廉州城(今城区),为县治第一次迁址。

“七七”事变前的第一名镇

年“七七”事变前,梅花镇有多户,多人。镇周围筑有寨墙,四门洞开,镇内设有警察所、保卫社、民国小学。街市整齐,有布市街、棉市街、粮市街、牲口市街,还有明朝时期北京通往南京的跑马道街。各街道有较大的银号、棉店、粮店、煤店、药房、粉坊、染坊、轧花坊、饭铺、杂货铺、澡堂80多处,经常驻有平、津、保等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贾,也有日本客商常来购棉,时为华北闻名的繁华富庶之商贸重镇,亦是藁城第一名镇。

年10月12至15日,日本侵略军在该镇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此后,繁华的梅花镇已是满目凄凉和荒芜。

藁城撤县建市

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藁城县,建立藁城市(县级)。河北省人民政府9月16日发出通知,公布藁城撤县建市,原辖区不变。

首次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

年4月,藁城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年10月,藁城市建立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规划筹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年7月省政府批准其为省级开发区。同时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更名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藁城市西部,距藁城市区15.5公里。其南连丘头镇,东部和北部与岗上镇为邻,西与石家庄市接壤,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辖北席、北邑、良村3个行政村。

开发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集商贸、科研、生活、居住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区内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基础设施完善,是国家向外推荐的重点开发区之一。至年,进区企业已达家,总投资55.6亿元。年,全区工业项目产值逾80亿元。

藁城第一大镇

廉州镇是藁城第一大镇,总面积86.4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耕地面积6.79万亩。土地面积、所辖村数、总人口、经济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居各乡镇之首。该镇地理位置优越,西距省会石家庄市30公里,石德铁路、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腹而过,镇区内有火车站、汽车站、三星级宾馆等,邮电通讯设施先进,电力充足,服务设施齐全。

该镇农村稳定,经济发达,是藁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直属党、政、群、团机关和工厂、学校、医院、商店、文化设施等均设于此。

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乡镇

藁城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当属廉州镇(含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年),其次是张家庄镇,每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是兴安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其次是常安镇,每平方公里人。

石家庄人口最多的县(市)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藁城市人口总数为人,是石家庄市所辖人口最多的县(市)。

唯一的民族乡

九门回族乡是藁城市唯一的民族乡。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其中回族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约占全市回族人口总数的75%。

藁城于年设九门回族自治乡,年改为九门回族乡。

80年代后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变更

年1月,藁城市变更乡镇区划。即:将张村乡、兴安镇合并为兴安镇;北楼乡、小常安乡合并为常安镇;刘海庄乡、贾市庄镇合并为贾市庄镇;梅花镇、木连城乡、倪家庄乡合并为梅花镇;南营镇、马庄乡合并为南营镇;丘头镇、丽阳镇合并为丘头镇;岗上镇、大同镇合并为岗上镇;南董镇、西四公乡合并为南董镇;九门回族乡、只都乡合并为九门回族乡;南孟镇、韩家洼乡合并为南孟镇;大丰化乡、张家庄镇合并为张家庄镇;梁家庄乡、前西关乡合并为西关镇;增村镇、刘家佐乡合并为增村镇;原廉州镇不变。经并乡扩(建)镇后,全市辖13镇,1个回族自治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个行政村。

重点文物历史建筑及古迹遗址

1、台西商代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岗上镇分布在台西、庄合、故城和内族四村之间的耕地上,遗址以三个高大土丘为中心,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依其土丘方位,当地人称之为“南台”、“西台”、“北台”,统称为“土疙瘩”。是继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遗址之后考古又一重大发现,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文化内涵看,它不是一般的村落遗址,应是商王畿以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更是这一带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据考证,在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七项居于世界之最,充分见证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共发现房址14座,第一次发现了我国商代的两眼水井,发掘了一批商代墓葬,发现有酿酒作坊,发现有砭镰和1年出土的药用桃仁、郁李仁、杏仁等植物种仁及精美麻织品和陶文等。

台西遗址的七项“世界之最”①世界上最早的铁器,年在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距今约多年,也是人类最早使用和制造的铁器。②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在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铁矿石和经冶炼的铁矿渣,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冶铁实物,它证明早在多年前,石家庄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③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砭镰,出土的石质砭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多年前的手术刀,是用来割除疥疮的手术器械,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④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在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系列丝织品中,平纹丝织物——彀,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同类织物标本。⑤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利用人工脱胶技术纺织的麻织品。这些麻布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马王堆汉墓中麻织品的脱胶纺织技术水平。⑥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酿酒作坊遗址,台西F14遗址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遗址,在遗址内出土了46件酿酒用的陶器。⑦世界上最早的酒曲实物。在台西酿酒作坊遗址残翁内出土的8.5公斤酵母残骸,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抽样鉴定,证明这是人工培植的酒曲酵母,台西酒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酒曲实物。

台西商代遗址

2、梅花惨案遗址: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梅花镇梅花村,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初九,侵华日军在梅花村对手无寸铁的村民开始了三天四夜的大屠杀,杀害梅花村村民人,杀绝46户,枪杀、刀砍、肢解、挖眼、怀孕妇女被开膛、婴儿刺死挂在树上,尸横遍地,惨不忍睹,烧毁民房多间,东西被洗劫一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梅花纪念馆始建于年,位于藁城区梅花镇梅花村。修建了殉国烈士亭、纪念碑,保存下来四处较大的惨案遗址--辘轳把水坑、碱水坑、血井、三十六口坟。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北院、南院和辘轳把水坑。占地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对,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惨案纪念馆位于北院的正中央,面积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形体,寓意"神州陆沉"。展览馆前门正上方镶刻着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馆名。北院大门为两个大写的"九"字,示意惨案发生的农历时间九月初九。南院东西长65米,南北宽25米,西为血井,东为"三十六口坟"。展厅分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环绕展览。

梅花惨案纪念馆

3、前西关商代遗址:位于西关镇前西关村西南。遗址面积现存约有平方米。遗址为一个土岗,当地农民称之为"狗塔子",其文化内涵为商代殷墟晚期。年,当地村民在遗址西部平整土地时,挖出一组青铜器,计有饕餮纹青铜觚、青铜爵、穿带青铜壶、圆足直耳饕餮纹青铜鼎、青铜戈、玉戚六件文物。年,省文研所考有古专家到此调查,当时遗址地势较高,发现较大面积的灰土,地面上绳纹陶片、鬲足等文物标本,总面积约1平方米,文化层厚度30-50厘米不等,地面遗存较为丰富,陶片随地可见,这里出土的铜器中,其中3件有铭文,铜爵和铜鼎均铭一"几寸"字,旧释为"守"字。壶内底部铭"心、几寸"二字,"几寸"当是氏族,"心"是名,"几寸"氏族与商王室有着密切关系,其为研究石家庄一带商文化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年7月23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西关商代遗址

4、九门故城遗址:九门,战国时期为赵国的城邑。据元代纳新所撰《河朔访古记》称:“九门本有九室居之,武灵王改曰九门。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说明九门故城始建于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年),距今已0多年。又据《汉书·地理志》载,汉高帝置恒山郡领县十八,其中就有九门县。这里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镇,自然是城池高筑,市井纵横,商贾云集。直到唐代武德元年(公元年),又曾在此置观州。到北宋开宝六年(公元年),取消了九门县建制并入藁城,此后这座越历多年的古城,后逐渐衰落下来。九门故城遗址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位于九门村附近。城址内现存文化层厚约1.4米,灰土、灰坑到处可见,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有一些烧歪了的青瓷器出土,说明当年城址附近有瓷窑。值得一提的是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地,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着色镀金部分底坐刻有武定,北齐天保、皇建、河清、天统、武平年号,其中有长方形佛坐上阴刻“武定八年(公元年)正月十五日九门县人贾宝优儿百度阿鸣阿乾兄弟姊妹等敬造多宝像一躯上为国家七世父母……地众生……诚……”铭文,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目前出土的文物当中,最早记有九门县的字样。

九门故城遗址

5、石氏家族墓:位于丘头镇徐村西南角。明代吏部尚书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年),分为东西两墓区,东区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户部尚书石玠等家族墓,西区为吏部尚书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现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见,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石公墓表,为明正德元年(公元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为石玉撰写的褒文。还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西墓区按明代葬制规定,皇赐神道碑,墓地南门处立有高大的青石牌坊和石人、石马等。牌坊两侧立两通汉白玉石碑,建有碑亭,碑中记有石珤生平和皇帝的敕谕,墓丘前立有两通石碑和石供桌,并建有砖木结构的祭堂。当时墓地内冢丘成排,碑刻林立,古柏遮天,环境幽静。东墓区与西墓区建筑类似,但其规模较小。年辟为果园,后因“文革”遭到破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

6、靳庄商代遗址:位于丘头镇靳庄村东米,北靠古(氵丽)水河古道。遗址高处四周地面,形成东西长的土岗,总面积约平方米,岗上文化层丰富,土质坚硬,东部灰土墓葬叠压,断崖处遗物遗述明显,灰土、墓葬、兽骨暴露,夹砂红陶、陶鬲足、石斧、石铲、绳纹淘器残片遍布,面积约00平方米。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丘头镇靳庄村

7、南董元代古墓群:位于南董镇南董村东侧,是元朝开国元勋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家族墓,其后裔大多也葬于此,董氏于元代为卿,父子并列于朝,其墓地地势高阔,占地亩,分前后两墓区、前墓区为董文炳父子墓区,为元代古墓群,有御赐神道碑九通,每行神道设有阙门、高大牌坊石像生等,均系汉白玉精雕而成,石翁仲雕刻高2.5米,后墓区是董氏后人坟地,董氏历代均有人在朝为官,各朝皇帝均有追谥,整个墓地是碑刻成林,古柏参天,气势非常壮观,历代都有董氏看坟人守护。

南董元代古墓

8、宜安城和李牧台遗址:宜安,战国时赵邑名。赵国大将李牧所建。位于南营镇宜安村,此村庄杨氏为第一大姓,再者为于氏。其余为少数外姓。杨氏、于氏原有族谱,在村南田地里有李牧所建的点将台。公元前年,李牧到达此地区,依托宜安等重要据点筑垒,与汹涌而来的秦军对峙。李牧又拿出后勤主任的招数,指挥大家加紧修筑工事,以误导桓齮。桓齮感到,李牧很可能在仿效长平之战中的廉颇,坚壁不战、消耗秦军。于是桓齮微微一笑,决定分一部分兵力离开李牧所坚守的宜安城。

宜安之战

9、肥子国遗址:位于廉州镇,在城子村、南马村、系井村、石井村之间,于年11月,是在一个废弃的烧砖窑场发现的,因长年烧砖取土,形成一个长米、宽米,深1米的长方形大坑。肥子国建于西周时代,西周时期,该地为白狄别种肥族人之根据地。当时周室衰微,朝纲不振,狄人遂乘势南下,占据此地,建国号曰“肥”。筑土城,亦名“肥子国”、“肥纍国”,时狄人猖獗、汉人无力相抵。后春秋时晋国强盛,称霸中原,遂于鲁昭公十二年派大将荀莹灭之,掳其君绵皋,肥子国名遂废。公元前年(汉武帝元鼎四年)置肥纍县,县治在今城子村北,属真定辖区。公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将肥纍县省入藁城,县遂废。

肥子国遗址

10、藁城真武庙:位于城区西北角新华街北头,现为高台庙,民间称为真武庙,是藁城境内唯一一处称得上古建筑的文物场所,庙内一通石碑上刻有明代嘉靖年间的《增修真武庙碑记》,可以断定该处建筑不会晚于明代中期。现存的高台庙南北长32.8米,东西宽22.5米,占地约多平方米,地势较高,沿台阶拾级而上,可见古城墙遗迹,进入角门,石碑、石狮、石造像等石刻文物映入眼中,再往北一座高大雄伟的大殿立于正中,大殿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长18.5米,南北宽6.8米,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真武等众神像。

高台庙

11、九门清真北寺南寺:北寺位于九门乡中华街与富强街交口南50米,南寺位于九门乡省道机场路西侧。唐平安史之乱,大将军郭子仪率军于公元年春九门狐子沟战役之后,沟通了九门——丝绸之路通道,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客商在此留住,伊斯兰教传入九门,并建筑简陋的清真(南)寺。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又迁来一批回回移民。穆民剧增,另建北寺。南寺建于唐末宋初。明正德十四年()、明嘉靖二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均有重修。占地9平方米,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琉璃瓦盖顶,一卷一脊,前檐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万岁楼”置殿内,旁置敏拜尔(讲经台),圈门中殿,后为六角窑殿。可容近千人礼拜。年被毁。年夏经省市乡同意,恢复移建南寺。由原寺址东移至机场路西侧,占地4平方米,大殿多平方米,宣礼楼高30米,大门六角亭楼,南北讲堂覆墁琉璃瓦,年夏竣工。新寺既有阿拉伯风格及内涵又有怀念原古寺建筑之特点。

清真南寺

清真北寺

12、北龙宫商代遗址:位于张家庄镇北龙宫村滹沱河北岸。年在发掘台西遗址的同时,发现两件铜器。同年,还发现过一件铜鼎。年又零星挖出过一些遗物。北龙宫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藁城主要产粮区之一。北龙宫村恰好坐落在遗址之上。由于连年取土,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仅余10平方米,文化层深0.5一3.5米。据调查北龙宫遗址可分为三期:商代早期,出土遗物与郑州南关外颇相似;商代中期,与郑州二里岗上层和台西第一期墓葬时期很相近;商代晚期,与殷墟文化早期一、二组间和台西晚期居住址年代接近。出土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并有少量泥质黑陶和夹砂棕色陶。纹饰以绳纹最多,其次为划纹和附加堆等。

13、清流古寺:位于廉州镇清流村。现称天台寺,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时有天台五祖章安大师于此地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辩才无碍,天女散花,有惊天动地之势,地涌宝台高达四丈,形如莲花,后在莲花宝台上建筑天台寺。皇家曾封为“天台霁寺”(霁乃雨过天晴之象,因冀中平原多雾,天台寺地处高崖,故常阴于云雾之中,只有云消雾散才得一见)。寺中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地藏殿、钟鼓楼、方丈楼、念佛堂、法堂等,规模宏大,因专弘天台教观故闻名于燕赵大地。天台寺内唐代宝鳌、罗汉、弥勒石像,及文物古迹今乃尤存。

天台寺

14、三邱(原为"丘")地道战遗址:位于张家庄镇三邱村内,系藁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三邱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所有街巷地道纵横,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到处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三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多人,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一面。年10月1日,三丘村民兵代表李志山曾出席开国大典。三丘地道战遗址成为藁城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三邱地道战遗址

15、庄货头古寺遗址:位于九门乡庄货头村。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表耕地以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深达1.5米左右,古寺遗址发现年代已久,据村民回忆早年农民在此耕种时有佛像出土。关于庄货头古寺院建造年代尚无定论,明嘉靖志记有知矩寺在九门城内,公元年(唐上元三年)建应诏四科举董行思为记,今废。古寺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文物、铭文和县志记载不相吻合,通过调查在九门中学处埋藏大量石刻文物和修整院落时有石像出土复掩埋,疑是县志所记载的知矩寺,两处寺址尚在进一步调查印证。庄货头古寺址出土的石造像,雕刻技术十分精湛,镂雕玲珑剔透、浮雕刀法娴熟,服饰线条流畅,形态自然逼真,技术高超,令人惊叹,出土的这批造像全部是汉白玉石料,晶莹细腻、滋润洁白,为藁城文物保护单位。

16、藁城烈士陵园:藁城区烈士陵园是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单位,位于藁城区内胜利西路北侧,总占地面积83亩,其前身为藁城县城厢区烈士亭,始建于民国34年()。年改建为藁城县烈士陵园。主要建筑物有:旷世英灵塔、铭碑亭、碑廊、无名烈士墓、有名烈士墓。其中,纪念碑正面刻有吕正操将军亲笔题写的“旷世英灵塔”五个大字,背面是碑文。铭碑亭内六角碑刻有该市在册的名烈士英名。无名烈士墓安葬有在历次战役牺牲的无名烈士。

藁城区烈士陵园

17、新丰县城故址:位于廉州镇辛丰村。新丰县为隋置县,治所在今藁城市区东偏南4公里之辛丰村一带。战国时为赵地,据《新唐书》记载,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年)置新丰县,属巨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年),改属廉州。武德四年(公元年),省新丰县入稾城。原县城降为村落,称辛丰村至今。

18、四明楼遗址:坐落于旧城区十字街中央,原称四门楼,后改称四明楼,始建于公元年(崇祯七年),公元年(清康熙三十五年)经知县赖于宣捐俸集资重建,后于公元年被人为拆除,其遗址位于现四明街与文源路交叉口西侧三十米处。于年8月13日再次开工重建,选址于藁城市四明街北侧牌楼位置,为藁城区标志性建筑。

四明楼

19、东垒下郭主墓:位于廉州镇东垒下村,郭圣通(汉光武皇后)墓,其宗族功烈崇隆、声势煊赫。其父郭昌曾为郡功曹,早亡。母郭主,真定恭王(汉景帝刘启七代孙)之女。弟郭况。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征讨王郎至真定,纳圣通为妃。刘秀称帝,史称光武帝,遂立圣通为贵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圣通生一男,名刘强。翌年立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弟郭况亦被封为绵蛮侯。建武十七年郭圣通因弹劾宋弘,而失帝宠,废皇后改立中山王太后,晋其次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刘秀在位曾多次驾临郭况家,并赏赐大量金钱缣帛。京城百姓皆称郭况家为“金穴”。自光武帝继位至建初三年半个世纪中,郭家被封侯的有3人。

东垒下古墓

20、塌子口遗址:《方舆纪要》卷14藁城县:塌子口“在县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相传冯异从光武定河北尝渡此,略下中山诸郡”。

21、廉州故城遗址:廉州为隋置州,开皇十年(公元年),以廉州置高城,属巨鹿郡。隋义宁元年(公元年),废廉州置巨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年),又废郡置廉州,辖有柏肆、新丰、宜安、稾城四县。唐贞观元年(公元年)废州存稾城县,州治所在今藁城西南。

刘秀称帝后下圣旨,藁城"浓香醴"为皇宫专用

22、郭庄杨伯仁墓:位于廉州镇郭庄村,学士庄献公杨伯雄、礼部侍郎,为金代翰林学士承旨,卒谥“庄献”。杨伯仁为伯雄之弟,曾任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

23、五里庄张子麟墓:位于廉州镇五里庄村,明代张子麟(~)字元瑞,号恒山。成化二十年(年)进士,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河南汝宁府知府、山西参政、河南布政司、湖广都察院提督、南京粮储、刑部传郎和刑部尚书等职。

24、五里庄明刘继墓:位于廉州镇五里庄村,次墓南北坐向,长方形墓室青砖拱形形券顶,墓穴内两具木棺,合葬墓,遗物有黑釉小罐和方形铜镜及古币。墓志为汉白玉质,方形版状,分上下两块盖合,长59厘米,宽58厘米,墓志上印刻篆书“明故承侍郎浙川县知县刘公孺人侯氏合葬墓志铭”

25、兴安赵王彭祖墓:位于兴安镇兴安村,赵王彭祖系汉景帝之子,先立为广州王,后徙为赵王。

26、南孟王善墓:位于南孟镇南孟村,冀国武靖公,为元代金吾卫大将军。卒封冀国公,谥“武靖”。

27、南孟王庆端墓:位于南孟镇南孟村,平章忠武公,善之子,曾任元代平章政事等职。

28、永安军节度使赵迪墓:城区西2公里处,中山赵节度,元赵迪,藁城人,幼孤,事母孝,多力善骑射。金未为义军万户。郡将出六钧强弩,立赏募能挽者,迪能之,即署真定尉,迁藁城尉,升为丞。太祖兵至藁城,迪率众迎降。岁壬午,改藁城为永安州,以迪同知节度使事。尝从帝西征,他将校豪横俘掠,独迪治军严,所过无犯,后人称赵节度。

29、四辅院四辅赵民望墓:城区西2公里处,老儒生,洪武初举儒士,拜四辅官中之夏官,讲论治道,以老致仕。胡惟庸伏诛后,帝罢丞相职位,分设六部。又置四辅官,以四时为号,令天下推举贤才。户部尚书范敏荐举他为夏官。协助办理政事,均调四时。后致仕。

30、西白露皇全墓:位于梅花镇西白露村,皇全系元代宣武将军

31、五里庄安熙墓:位于廉州镇五里庄村,安熙系元代处士

32、马邱古寺址:位于贾市庄镇马邱村

33、平将军营故址:位于城区北7.5公里处

34、王家庄商代遗址:位于常安镇王家庄

35、阳台商代遗址:位于梅花镇阳台村

36、禅房商代遗址:位于九门乡禅房村

37、故献商代遗址:位于岗上镇故献村

38、张名甫商代遗址:位于贾市庄镇张名甫村

39、黄庄吉祥寺后殿:位于九门乡黄庄村

40、北楼第一烈士亭:位于常安镇北楼村

41、藁城县第二区烈士亭:位于贾市庄镇贾市庄村,年立,该村在明朝以前称市庄。

42、正藁县第三区烈士亭:位于南孟镇南孟村,年立

43、五界村烈士亭:位于廉州镇五界村

44、河西营烈士亭:位于南董镇河西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年)李氏由沟西乡大营子迁居,因村在虞河西岸,故名河西营。

45、寨里烈士亭:位于西关镇寨里村

邱头老宅,始置槀城县(治所丘头)

“藁城八景”是旧时藁城自然景色的总结和劳动人民歌颂的诗篇,分为:恒岳送青、廉堤绕绿、滹沱晚渡、肥累春耕、天台霁月、石阁晴云、稻陂秋色、莲沼香风。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藁城八景”已荡然无存。旧时,藁城境内曾有八大景观,分别是:

恒岳送青每至夏秋时节,境内田野苍翠之色犹恒山送青于藁,此一景。

肥累春耕肥累即古肥子国之故都,其遗址在今城子村一带。于此耕田劳作,此二景。

稻波秋色昔县内木刀沟流域农夫,常藉沟水种植稻谷。秋季,遍地苍绿可掬,俨若江南景色。此三景。

滹沱晚渡滹沱河在城区之北。每当夕阳西下,行人来往渡河络绎不绝。此四景。

莲池香风莲池亦称西池,在今双庙村北。旧时以莲荷茂盛,十里送香而著称。此五景。

廉堤绕绿藁城城区北濒滹沱河,旧时在城北筑有长堤和月芽堤以防水患,岸边草木葱郁,绿带蜿蜒。此六景。

天台霁月天台寺在清流村东,为藁城著名古寺。在此仰观明月甚是美妙。此七景。

石阁晴云石阁在贾市庄,为宋元时期故址,曾重修。清晨登临石阁,远望天空,彩云飘飘,朝晖洒满天边。此八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sl/85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