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基础历年真题汇编lt二gt

北京中科白疯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临检基础历年真题汇编二

1.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的血液标本,应保存在

A.4℃

B.-20℃

C.-80℃

D.37℃

E.室温

解析:温度对血小板技术结果影响很大,如4℃保存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故应选择室温保存.

2.红细胞生理性增多的因素包括

A.婴幼儿

B.天热多汗

C.感情冲动

D.妊娠早期

E.内分泌改变

解析: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3.在Hayem稀释液中氯化钠的主要作用是

A.调节渗透压

B.提高相对比密

C.防止血小板聚集

D.固定红细胞

E.防腐

解析:Hayem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I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4.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包括

A.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慢性肾衰竭

D.类风湿关节炎

E.甲状腺功能亢进

5.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

A.细胞内的铁离子完成

B.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

C.细胞内的各种酶完成

D.胆红素完成

E.细胞内的脂质

解析:红细胞有交换和携氧功能。红细胞经过肺部时,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血液进入组织后氧分离进入组织,以提供组织需要,同时与组织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结合再到肺泡排出体外。

6.RDW是反映

A.红细胞数量的多少

B.血细胞比容的大小

C.红细胞体积平均大小

D.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

E.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7.RDW正常、MCV减低反映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血红蛋白病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解析:RDW正常、MCV减低见于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继发性贫血,RDW增高、MCV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8.与镰形红细胞有关的血红蛋白是

A.HbS

B.HbBart

C.HbG

D.HbC

E.HbI

9.贫血患者抗贫血治疗后,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达高峰时间为

A.1~3天

B.3~7天

C.7~10天

D.10~15天

E.15~20天

解析:贫血患者经抗贫血治疗,用药3~5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到高峰,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红细胞及Hb才逐渐升高,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贫血治疗的观察指标。

10.点彩红细胞经碱性亚甲基蓝染色后,其呈色为

A.红细胞呈淡蓝绿色,颗粒呈深蓝色

B.红细胞呈蓝绿色,颗粒呈淡蓝色

C.红细胞呈粉红色,颗粒呈蓝黑色

D.红细胞呈粉红色,颗粒呈深蓝色

E.红细胞呈淡蓝绿色,颗粒呈蓝黑色

11.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较低,进食后比进食前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时显著增多

D.妊娠早期常轻度增加

E.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解析: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12.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2

D.杆状核粒细胞

E.分叶核粒细胞

13.肾移植手术后,排异反应前外周血绝对值增高的白细胞是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4.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常见于

A.心肌梗死

B.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C.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

D.风疹感染期

E.百日咳感染期

15.关于电阻型血细胞计数仪阈值(T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值即甄别器的参考电平

B.T值越高,则使计数结果偏高

C.最佳T值应比阈值选择曲线平坦段中点稍小

D.最好红、白细胞取同一T值

E.细胞体积越大,脉冲体积越大

解析:T值即甄别器的参考电平,最佳T值应比阈值选择曲线平坦段中点稍小,最好红细胞、白细胞取同一T值,细胞体积越大,脉冲体积越大。

16.检测疑似白血病标本时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上可能出现的主要异常为

A.小细胞区异常

B.小细胞区左侧区域异常

C.大细胞区右侧区域异常

D.小细胞区正常,中间细胞区与大细胞区融合增加

E.中间细胞区减低

17.不属于“天然抗体”主要特性的是

A.在温度低时,抗体滴度增高

B.同种抗体主要存在于A型个体中

C.能通过胎盘屏障

D.同种抗体主要存在于B型个体中

E.可被血型物质中和

18.尿液pH升高一般不见于

A.糖尿病

B.呼吸性碱中毒

C.严重呕吐

D.尿路感染

E.应用利尿剂

解析:糖尿病患者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所以尿液一般为酸性

19.尿沉渣涂片内可见一些细胞为多边形,略大于白细胞1/3,内含一个大而圆的核,胞质内含有一些不规则的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该细胞可能是

A.表皮鳞状上皮细胞

B.大圆上皮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尾形上皮细胞

E.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解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立方上皮,多为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较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如果胞质中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20.尿液检查细胞及管型加下列防腐剂最合适的是

A.甲苯

B.4%甲醛

C.麝香草酚

D.10%盐酸

E.浓盐酸

21.正常人晨尿pH参考范围是

A.pH4.5~5.5

B.pH5.5~6.5

C.pH6.0~6.5

D.pH6.5~7.5

E.pH7.5~8.52

22.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定性阳性且蛋白质超过

A.50mg/24h

B.mg/24h

C.mg/24h

D.mg/24h

E.mg/24h

解析:正常人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质,尿蛋白定性反应阴性;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mg/24h时,尿蛋白定性反应呈阳性。

23.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

A.测定肾小球的滤过率

B.测定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

C.发现早期肾损害疾病

D.发现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E.反映肾缺血性坏死

解析:尿微量清蛋白是指尿液中的清蛋白超过正常水平,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的范围。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尤其是尿清蛋白排泄率超过20g/min,常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24.非选择性蛋白尿中主要的蛋白是

A.免疫球蛋白

B.清蛋白

C.本周蛋白

D.黏蛋白

E.转铁蛋白

解析:非选择性蛋白尿的蛋白成分主要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为主,如免疫球蛋白IgG、lgM、补体C3等。

25.尿中胆红素主要来自

A.脂肪的代谢产物

B.血红蛋白中珠蛋白的代谢产物

C.铁蛋白的代谢产物

D.卟啉的代谢

E.白细胞的代谢产物

解析:胆红素主要由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降解而产生当血中胆红素增高,超过肾阈值时,胆红素从尿中排出,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反应。

26.液检查BJP为阴性的疾病是

A.肾小管间质病变

B.多发性骨髓瘤

C.巨球蛋白血症

D.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E.重链病

解析:肾小管间质病变尿中可见肾小管性蛋白尿阴性,其他四种疾病尿中均可见免疫球蛋白单克隆轻链

27.关于THP的叙述错误的是

A.THP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

B.THP是远端肾小管病变的标志物

C.THP是近端肾小管病变的标志物

D.THP为管型的主要基质成分

E.THP由Henle袢升支与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产生量

解析:THP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单体分子量为,由Henle袢升支与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产生,是该段肾小管标志,增高可作为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的标志物。

28.妊娠妇女血清中HCG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是

A.10~15天

B.20~30天

C.40~50天

D.60~70天

E.天以上

29.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

A.κ链和λ链

B.γ链和α链

C.ε链和κ链

D.λ链和μ链

E.μ链和δ链

30.关于乳糜尿的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含有淋巴液

B.乳糜尿排出体外易形成白色透明胶状凝块

C.严重的乳糜尿静置后分为两层

D.乳糜尿的颜色可为乳白、乳白带红和乳糜胨样

E.主要用于诊断丝虫病

解析:乳糜尿排出体外易形成白色透明胶状凝块,严重的乳糜尿静置后分为三层,上层是脂肪,中层是乳白或清亮的液体,有时有小凝块,下层是红色或粉红色沉淀物。

31.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A.尿液中的化学成分与多联试带上的相应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仪器将接收到的不同强度的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B.尿液中的化学成分与多联试带上的相应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仪器将接收到的不同强度的电信号转化为相应的光信号

C.尿液中的固体成分与多联试带上的相应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仪器将接收到的不同强度的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D.镜检影像分析原理

E.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检测原理

32.邻联甲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

A.灵敏度高,易出现假阳性

B.灵敏度高,易出现假阴性

C.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阳性

D.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阴性

E.试剂不够稳定,淘汰

33.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后的二重感染的是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真菌

C.隐孢子虫

D.人芽孢子虫

E.蓝氏贾第鞭毛虫

34.免疫法隐血试验适于检验的疾病是

A.消化性溃疡

B.结肠息肉

C.门静脉高压

D.急慢性胃炎

E.胃癌

35.与精子数量减低无关的因素是

A.精索静脉曲张

B.重金属损害

C.炎症

D.精囊缺如

E.顶体酶活性降低

36.导致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或不液化的原因是

A.射精管阻塞

B.顶体酶活性减低

C.前列腺炎

D.精浆锌含量减低

E.先天性精囊腺缺如

解析:前列腺炎,可引起蛋白酶缺乏,导致液化时间延长,甚至不液化。射精管阻塞可导致无精症或射精量少。先天性精囊腺缺如导致精浆果糖阴性。顶体酶活性减低影响精子的活力和活率。精浆锌含量减低影响精子的生成、成熟、激活和获能过程。

37.精子活动力是指

A.精子的运动能力

B.精子的运动范围

C.精子持续运动的能力

D.精子随机运动的能力

E.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

解析:精子活动力是指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是直接反映精子质量的指标。WHO建议将精子活动力分为Ⅲ、Ⅱ、Ⅰ、0共四级:Ⅲ级,快速前向运动;Ⅱ级,慢或呆滞的前向运动;Ⅰ级,非前向运动;0级,不运动。WHO规定正常生育者精子活动力在射精后60分钟内,Ⅲ级精子应25%或Ⅲ级+Ⅱ级精子的总和50%。

38.细胞脱落后发生固缩性退变多发生于

A.表层鳞状上皮细胞

B.中层鳞状上皮细胞

C.基底鳞状上皮层细胞

D.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E.黏液柱状上皮细胞

解析:细胞脱落后,因营养不良而发生变性直至坏死称退化变性,简称退变。脱落细胞退变可分为肿胀性退变和固缩性退变两类。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常表现为固缩性退变;中、底层细胞常表现为肿胀性退变。柱状上皮细胞较鳞状上皮细胞更容易发生退变,多见于肿胀性退变。

39.复层鳞状上皮被覆于

A.膀胱内壁

B.口腔

C.支气管

D.胃肠

E.输卵管

40.正常情况下,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量为

A.1.5万

B.3万~4万

C.4万~5万

D.5万~6万

E.7万

41.假管型

A.多为长线形,粗细不等,边缘不清,常显暗淡的长丝纹,末端多为尖头状

B.无色半透明圆柱体,大小、长短不一,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平直或略带弯曲,有时可见少量颗粒或个别细胞

C.形态似透明管型,但末端有一条尖细的尾巴,呈螺旋形或盘旋在圆柱上

D.形似透明管型,但色灰暗,边缘有切迹,末端常不整齐,呈折断状或扭转状

E.由黏液性纤维物、黏液非晶体形尿酸盐、磷酸盐等形成的圆柱体

|助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职称考试

|临床医学检验备考资料与您共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hz/84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