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铁性贫血(IDA)
各种原因的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所引起的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妊娠期和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和儿童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二)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及胃肠功能紊乱。
(三)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主要原因)
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及其他。
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
乏力、困倦、活动耐力减退是最早和最常见症状。
2.皮肤黏膜
结膜及甲床苍白,皮肤干燥、萎缩,毛发干燥、脱落,指甲扁平、反甲或脆裂。
3.呼吸、循环系统
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出现乏力、心悸、气短等表现。呼吸频率及深度增加,心率增快,心绞痛。
4.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眼花、耳鸣、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5.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泻等。
6.泌尿生殖系统
女性可有月经增多或继发性闭经。严重贫血可有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和轻度蛋白尿,男女均可有性欲减退。
诊断
1.贫血诊断
男性Hb<g/L,女性Hb<g/L,孕妇Hb<g/L。
2.贫血程度
Hb在9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小于60g/L为重度。
3.缺铁性贫血
急性失血时为正色素性贫血;慢性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以从血常规报告单上快速判断:通常Hb与RBC比例约3:1(如Hbg/L,RBC4.0×/L);血涂片检查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
患者教育
1除补铁外,合理膳食同样重要
宜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黄豆、蔬菜、水果、大枣、蜂乳、芝麻、黑木耳等。提倡使用铁锅烹饪或煮粥,会有助于铁元素的补充。同时注意要有足够蛋白质的摄入。
2注意避免同时服用影响铁吸收的药物或者食物
老年人用药数量多,应事先核查,注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药前需要解释
①铁剂可引起肠道蠕动减慢、引起便秘;
②部分患者胃肠道反应较重,可在餐后服用;
③铁剂使大便颜色变黑,可掩盖消化道出血或引起认为出血的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