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出院时,医生都会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而复查的项目中总是会有一项血常规,有些患者不理解复查血常规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一、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其检验内容主要是血液中的细胞部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辅助诊断疾病。
1.红细胞
红细胞(RedBloodCell,RBC),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增多:如果是一过性的,可能是因为大量失水导致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浓度相对升高,代偿性增多多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的患者。
红细胞减少:对大多数人来说,红细胞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因营养不良或吸收障碍导致患者体内造血原料不足而引起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可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另外,造血功能异常也会引起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
2.白细胞
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也称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其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白细胞就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11.0~12.0)×10^9/L
4~14岁8.0×10^9/L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3.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正常值:(~)10^9/L。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两种原因,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主要是指骨髓增殖性的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反应性的血小板增多,多见于急性的感染,急性的溶血。
血小板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等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另外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二、冠心病患者复查血常规有何意义?
1.血常规结果关系到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近年研究表明,血常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而且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判定有一定的作用。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诱发反应性炎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刺激红细胞增生。
2.降低出血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有些严重的患者或者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甚至会同时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强化抗血小板。抗血小板就意味着出血风险的增加,定期复查血常规,查看血小板计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也能够帮助心血管疾病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当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呕血以及便血等出血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必要时需进一步治疗。
医院心内一科提醒您:不要轻视血常规,他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