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医院血液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研讨会(MDT)”在包头海德酒店成功召开。
本次研讨会上,血液科联合了骨科、肾内科、检验科、放射科,医院血液科、骨科、检验科专家教授参加,进行了主旨为“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的MDT研讨会。
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患者具有“隐匿性”,比如患者因为骨折、贫血、腰腿疼来到骨科,但诊断后为多发性骨髓瘤,要转到血液科;比如尿液异常,诊断后为多发性骨髓瘤,要转到血液科。这样就有了MDT。
何为MDT?
MDT就是多学科协作,该诊治模式是以询证医学理念为引导,以MDT为整合平台,以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为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它依靠了组织体系圈、人员构架圈和团队文化圈的交错关系,通过MDT团队文化的引导,有机地融合了MDT组织体系和人员构架。
该模式把具有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曲折就诊经历,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次研讨会医院血液科首席专家严智昌教授主持,医院血液内科高文教授、骨科杜心如教授、检验科翟玉华教授到场,多学科多领域的相关专家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综合诊疗进行了精彩学术分享和交流。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专家。
上午9时,研讨会在海德酒店三楼会议室准时开始。首先,医院血液科陈文新主任做了题为《医院综合诊疗--多发性骨髓多学科诊疗模式探讨》的报告,陈文新主任介绍了骨髓瘤复杂的临床特点——可以有多个器官的受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医院血液科的杜心如教授以“多发性骨髓瘤的外科诊治”为题,从真实的骨骼受累的骨髓瘤临床案例出发,为大家分别解析了以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特点及临床鉴别要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骨髓瘤相关骨疾病的处理要点,并同在医院骨科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面的宝贵经验。
医院骨科张霄雁主任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高文教授做了“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脏损害的专题”报告。骨髓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有大约3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通过尿液以及肾功能的异常早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出了合理地建议。
医院肾内科贾卫国主任就因肾脏情况异常就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如何做到早发现提出了自己的经验。
翟玉华教授在实验室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方面做了详尽的解读,尤其了解到医院在内蒙古地区率先独立开展临床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实验项目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医院血液科业务副主任刘晓伟分享了两例医院血液内科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损害、肾损害的诊治经验,得到了高文教授的肯定。
最后,严智昌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严智昌教授表示,由于当前新的诊疗手段的使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那么患者相关的并发症的管理问题愈发突出,多学科协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本次MDT学术活动的开展,多领域专家分别从影像学、鉴别诊断、综合内科治疗、以及外科辅助治疗等多学科角度全面分享和交流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经验,不仅积极推进了该学科精准个体化治疗模式的展开,也活跃了全院学术氛围,使中青年医师在学术交流方面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和提升了中青年医师专业能力和相关诊疗水平。同时,本次多学科综合诊疗活动也加深了医院医院的学术交流,将会极大促进医院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上的提升。
医院医院是包头市首批国家医院,是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区域医疗中心和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3个、医学质控中心3个,研究所2个,临床医学中心2个。包头市级领先学科5个、重点学科13个、医学研究所2个。烧伤科作为内蒙地区唯一专科成功入围“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前五强。一项研究项目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联合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院是包头市医保及新农合医保定点医疗单位,全面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