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653.html案例与讨论
又是风和日丽、平淡无奇的一个工作日,笔者正带着实习生,审核电化学发光仪器的检测结果。突然,我发觉眼前的这份结果有点特殊:
说它特殊,倒不是结果本身,有什么反常。而是我发现,这位患者的临床诊断——溶血性贫血——比较特别。
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个临床诊断,我们碰到的很少。因此,我就调出这位患者的其它结果,想让实习生顺便熟悉一下,溶血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其改变。
但看了这位患者的生化结果后,我却有点犯嘀咕了。
我犯嘀咕是因为,虽然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很符合体内溶血的表现。但溶血的另一重要指标——乳酸脱氢酶,却完全正常。真是奇怪!
紧接着查看了血常规的结果后,我心里的疑惑更大了。
虽然她的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但分析贫血的类型,是个典型的缺铁性贫血。与前面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铁蛋白下降,能相互印证。
然而,她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完全正常。这又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相悖!因为,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是反映体内溶血最有用的一个指标。[1]
此外,在她的凝血常规、尿常规和便常规结果中,都没有异常发现。体内溶血过程中,糖类抗原15-3(CA15-3)也会升高。[2]我给这位患者加测了CA15-3,结果也完全正常,还是不支持溶溶血。
虽然这位患者的间接胆红素很高,但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等指标,都“纹丝不动”。莫非“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是错误的?
据了解,从20年前开始,这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感冒和月经来潮时加重,一直未进行诊治。
4个月前,她因右上腹疼痛,医院就诊,检查发现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与本院结果相似)、血红蛋白g/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被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给予激素治疗。
患者出院后,未规律服药。后又就诊于本院,以“溶血性贫血”收治,并继续给予激素治疗。
从该患者的病史中,可以看出,医院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的主要依据,都是“超高的”间接胆红素浓度。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临床证据佐证(比如,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常会有脾大,但该患者并无)。
但是,即便是她“超高”的胆红素浓度,就可以作为罹患“溶血性贫血”的证据吗?
不能!细读相关资料,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单纯依据这位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浓度,她也不应该被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至于理由,请看内科学圣经级教材《哈里森内科学原理》中的两条证据:
第一,“溶血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浓度,从来不会超过70~85μmol/L,除非患者存在明显的肝功能不全。”[3]
第二,“在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中,直接胆红素浓度通常也会轻度升高。”[4]
由此可见,这位患者超高的间接胆红素浓度本身,以及完全正常的直接胆红素,都不支持“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反而可以用来排除这个诊断!
既然不是溶血性贫血,那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患者出现黄疸数十年、间接胆红素浓度超高呢?
我们知道,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常见原因,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体内溶血。但是,除了这两大常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病因,常常被忽视——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在说到这个病因前,我们有必要稍稍复习一下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人体内形成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会被转运到肝细胞内。随后,在一个简称为UGT(这个酶的中文全称,足有17个字,大家忽略它吧)的酶催化下,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进而通过胆汁排泄。
人群中会有一小部分人,由于编码UGT的基因,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变,导致该酶的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这就会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累积,也就是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可分为两个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它们都是以最先报道这些病例的医生姓氏命名的)。
其中Gilbert综合征较为常见,在人群中约有3%-10%的发生率。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UGT活性,存在轻到中度下降。因此,该症患者的胆红素浓度在17~μmol/L之间。
Gilbert综合征的患者,一般没有任何特异的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该症不需要特别处理和干预。但重要的是,应尽早明确诊断,以避免患者遭受不必要的反复检查、错误诊断(如肝炎),乃至治疗。
而Crigler-Najjar综合征,则非常罕见。它被进一步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的Ⅰ型,由于UGT活性完全缺失,患者的胆红素浓度高达~μmol/L。因此,除非尽早实施肝移植,否则患者在婴儿期,就会因核黄疸而夭折。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由于UGT尚保留少量活性,因此胆红素的浓度较Ⅰ型的低,达~μmol/L。很多Ⅱ型患者,直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才会发现黄疸,往往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准确诊断。[5]
Ⅱ型患者,很少发生核黄疸,一般都能拥有正常寿命。苯巴比妥能“诱导”增强UGT的活性,可以部分降低Ⅱ型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因此,它可以作为诊断性治疗的用药。[6]
综合考虑本案例中患者的病史,以及胆红素的浓度,可以发现,她就是一名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她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存在胆囊结石。而这也是Ⅱ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5-6]
后续据了解,该患者在我院外送检测自身抗体、溶贫九项、抗人球蛋白试验等,结果均为阴性。这进一步印证了她并不是溶血性贫血,而是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
结语很多实验室指标,都是有不少“门道”的。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容易落入诊断“陷阱”中。而一个疾病的诊断,往往要集合多种临床表现、多种检查结果而形成。如果仅凭一两个“典型”的临床表现或检验指标,就过早的下结论,同样可能陷入错误的诊断中。
[1]ASFauci,EBraunwald,KJIsselbacker,etal,eds.Harrison’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14thed.NewYork:McGraw-Hill,,p.
[2]ASymeonidis,AKouraklisSymeonidis,DApostolopoulos,etal.IncreasedserumCA15-3levelsinpatientswithmegaloblasticanemiaduetovitaminB12deficiency.Oncology,,67:-.
[3]ASFauci,EBraunwald,KJIsselbacker,etal,eds.Harrison’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14thed.NewYork:McGraw-Hill,,p.
[4]ASFauci,EBraunwald,KJIsselbacker,etal,eds.Harrison’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14thed.NewYork:McGraw-Hill,,p.
[5]FernandesSR,MouraCM,RodriguesB,etal.AcutecholangitisinanoldpatientwithCrigler-NajjarsyndrometypeII-acasereport.BMCGastroenterology,,16(1),doi:10./s---9.
[6]郭远美,张吉翔,贾雪梅,etal.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8:-.
历史文章这个TT怎么了?
这儿有一张奇怪的甲功报告,你会解读吗?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