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1贫血概述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贫血的概述

贫血是外周血细胞的减少,我们知道在骨髓腔中,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造分化为定向单能造血干细胞后分化为各系祖细胞,祖细胞再分化为外周血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在从骨髓向外周血分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中间态,这个中间态叫网织红细胞。

各系祖细胞分化为外周血细胞不是一蹴而成的,首先讨论红系,分化顺序为

红系-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外周血中的普通红细胞

粒系-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中性酸性碱性)-晚幼粒细胞(中性酸性碱性)-外周血中的粒细胞

血小板-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血小板。

贫血一般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作为诊断标准,那么当这两个数值低于多少算贫血呢??

如图

确认是否贫血后,再来看贫血的严重程度,按血红蛋白浓度分“三六九”等。

血红蛋白等于30为极重,30-60为重,60-90为中,90以上为轻度。

以上是从血红蛋白的角度看,下面我们从红细胞的形态角度看。

首先我们需要记住三个数值。分别为MCH,MCV,MCHC。

MCH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也就是一个红细胞里面含有多少血红蛋白,MCH的正常值是27-34pg。我们知道血红蛋白由正铁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而正铁血红素由铁和原卟啉组成,所以血红蛋白的合成障碍有铁和原卟啉和珠蛋白三个角度,在铁的角度,缺铁叫缺铁性贫血,铁代谢紊乱称为慢性病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称为血红蛋白病,血红素卟啉环合成障碍称为铁粒幼细胞贫血(陈伟游戏包是因为这个合成过程是在幼细胞阶段)。而当出现这些病因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时,就会出现大量细胞质不足的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低色素)的成熟红细胞,这些统称为低色素性贫血,为啥叫低色素呢?是因为在周围血涂片检查下,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扩大,所以起名为低色素贫血。那么哪些情况下MCH会升高呢?当中幼红细胞在细胞分裂时出现异常,导致出现巨幼红细胞时,那么会出现MCH上升的情况,而其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时,MCH降低。

MCV为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就是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大小,正常值为80-fl。当过大时,我们成为大细胞,小的时候叫小细胞,那什么时候会出现大细胞呢?我们知道在红系祖细胞发育制中幼红细胞的时候是需要多次分裂的,而分裂的前提是DNA合成倍增,而DNA合成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辅酶,所以当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或其他因素导致DNA无法正常合成时,核分裂会延迟,染色质疏松,会形成形态巨大但畸形的巨幼红细胞。那什么时候会出现小细胞呢?当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大量细胞质不足(小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低色素)的成熟红细胞。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在上一段MCH有描述,这儿不再赘述。

MCHC指的是每升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为32-35%,当MCHC减少时,与MCH相似,都有可能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血浆容量的生理病理变化导致MCHC减少,比如妊娠后3个月,全身水,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都会出现,称为稀释性假性贫血,而当MCHC升高时,为血浆容量的丢失,如失水,腹泻,呕吐,重度烧伤或大量使用利尿剂后血液收缩等。

根据以上数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大都为急性贫血,如再障,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此时MCV,MCH,MCHC都正常,大细胞性贫血为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会出现MCV,MCH等升高的情况,当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般为慢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此时MCV,MCH,MCHC都下降。

第三,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粉,可以分为骨髓造血环境异常,造血干细胞异常,RBC成熟障碍,丢失过多或破坏过多。

当骨髓受损,如骨髓坏死,纤维化,硬化,肿瘤骨髓转移时,骨髓外造血灶出现,周围血液出现幼粒和幼红细胞,陈伟骨髓病性贫血;造血微环境无法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系祖细胞导致贫血,红系祖细胞在EPO(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下分化为各期幼红细胞。当EPO产生不足或者红系祖细胞对EPO反应迟钝时为肾性贫血和慢性病贫血。红系祖细胞受到人类微小病毒(HPV-B19)感染溶解时,也会导致选择性红系生成障碍,贫血严重而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称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当造血干细胞异常,会出现再障或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当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上文已经提过,此处不再赘述。

当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根本原因就是红细胞寿命太短,机制包括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或外部因素异常,前者多为遗传性溶血,后者为获得性溶血,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包括细胞膜缺陷(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这种受累红细胞对补体介导的溶血敏感性较高,造成血管内溶血的称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细胞酶的缺陷(丙酮酸激酶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和血红蛋白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外部因素引起的有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型不合输血的血管内溶血等)与非免疫性(感染,药物,,物理和创伤性因素)

当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贫血,无论急性或者慢性贫血都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贫血实质上是缺铁性贫血。

临床症状,一般情况有疲乏,皮肤苍白,呼吸加快,组织缺氧,头疼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

故而贫血的诊断,先以Hb,RBC确立诊断,再用细胞形态学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分类明确类型,再最后做最重要的病因诊断。

诊断方法可先用血常规做常规检查,确定诊断,做血涂片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通过Ret计数(24-84*/L,0.5-1.5%)作为间接判断骨髓红系增生和阶段性治疗效果的早期指标。还有骨髓检查以提示造血功能的高低,是否坏死和纤维化。然而当确诊淋巴瘤则首选淋巴结活检。

贫血的治疗有对症输血治疗,当缺铁性贫血时补充铁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补充叶酸和VITB12,溶血性贫血时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行脾切除,干细胞移植治疗范克尼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吴泽彬

时时当警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gr/81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