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要点
(一)抗贫血药
1.铁制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
(1)作用与应用用于各种缺铁性贫血的补充治疗,如各种原因的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贫血等。胃酸、维生素C、果糖、半胱氨酸等有助于Fe3+还原成Fe2+,促进Fe2+的吸收。相反胃酸缺乏、抗酸药、茶叶及鞣质、牛奶、四环素等妨碍Fe2+的吸收。
(2)不良反应
口服铁剂常见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此外,还可引起便秘、黑粪,小儿误服1g以上铁剂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坏死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腹痛、血性腹泻,休克、甚至死亡。其解救可用磷酸盐或碳酸盐洗胃,并注射特殊解毒剂去铁胺。
2.维生素类药叶酸
(1)作用与应用
用于治疗各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尤其是由于营养不良或婴儿期、妊娠期、哺乳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对缺乏维生素B12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仅能纠正异常血象,而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治疗时需辅以维生素Bl2效果更好。抗叶酸药(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导致四氢叶酸生成障碍而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治疗效果不好,应选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2)不良反应偶见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黄色尿。
维生素B12
(1)作用与应用口服维生素B12,在胃内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一种糖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免受胃液消化破坏,进入回肠后被吸收。临床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也可作为神经炎、神经萎缩及肝脏疾病等的辅助治疗。
(2)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用时要做好用药监护。
(二)促凝血药
1.凝血因子生成促进药维生素K
(1)作用与应用临床主要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此外,维生素K3肌内注射可缓解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维生素K吸收障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应及时补充。
(2)不良反应口服制剂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静脉注射过快可致面部潮红、出汗、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较大剂量K3可致新生儿、早产儿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出现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2.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性出血如肺、肝、脾、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后的出血,也用于链激酶及尿激酶过量所致出血。本类药物用量过大可引起血栓形成,诱发心肌梗死。有血栓形成倾向者或有血管栓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三)抗凝血药
肝素
1.药理作用
肝素抗凝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可增强其活性,大大加快凝血因子的灭活而产生抗凝效应。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快速的抗凝作用。
2.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脑梗死及静脉术后血栓的防治。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可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避免由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而引起继发性出血。
(3)其他可用于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等体内外抗凝。
3.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如出现严重出血,可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进行解救。
(2)血小板减少
(3)其他长期使用可引起骨质疏松、脱发;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死胎;还可诱发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发热等。
香豆素类
1.作用与应用
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能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活化,但对血液中已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并无对抗作用。因此,香豆素类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抗凝也须待活化的凝血因子消耗后才能起效。故起效缓慢但维持时间较长。口服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为防止急性栓塞的发生,可采用先肝素治疗后香豆素类维持的序贯疗法。
2.不良反应
应用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华法林能通过胎盘屏障,引起出血性疾病,还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
(四)抗血栓药
链激酶
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对新形成的血栓效果较好,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的早期治疗。对陈旧性血栓没有溶栓效果。
不良反应常见为出血,严重出血可注射氨甲苯酸对抗。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禁用于出血性疾病、新近创伤、消化道溃疡及严重高血压等患者。
尿激酶
无过敏反应。用途同链激酶,主要用于对链激酶过敏或耐受者。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
(五)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
1.药理作用
(1)扩充血容量
(2)抗血栓作用
(3)渗透性利尿作用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失血、烧伤等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低分子或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好,还可用于中毒性休克、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不良反应
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等,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极个别人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剂量过大可引起凝血障碍和出血。肾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禁用。
药理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