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m.39.net/news/a_6496333.html
血液一般检测是对血液成分的一些基础指标进行数字值测定、形态学描述的实验室检查。血液因为取材方便、测试快捷,能反映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的基本信息,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首先检查,不仅能为临床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有时还能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常规检测、有形成分形态学观察、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等。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测仅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快速、自动化、多指标联合的血液学分析仪器已广泛应用,血液常规项目的内涵也在逐渐增多,除有形成分数量指标外,红细胞个体形态、血红蛋白状态、网织红细胞定量及分级,血小板个体形态,白细胞自动分类及异常白细胞提示,甚至外周血有核红细胞数量都已逐渐成为常规检测内容,因此也有把血常规检测称为全血细胞计数(CBC)。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单位体积每升(L)全血中红细胞数量和其主要内容物血红蛋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生成红细胞能力并能协助诊断与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1.相对性增多
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液肿瘤的一种。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红细胞数量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有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数量上的较大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之外的其他白细胞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大的变化。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Giemsa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形态上白细胞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N)
(1)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及一些恶性实体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的非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细菌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粒细胞白血病可出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与细胞分化、成熟紊乱有关。细菌性感染相关的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与机体大量需求中性粒细胞及粒细胞释放有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且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的现象,则提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2.嗜酸性粒细胞(E)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不大。
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1)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直至4~6岁,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4~6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成熟淋巴细胞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的疾病。
(2)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
(3)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一些病原体(主要是病毒)感染机体时,淋巴细胞参与抗病原体反应会激活变成活化的淋巴细胞,外周血可见到与常规形态相比有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建议名称,实际工作中也习惯称异型淋巴细胞,其中主要是CD8+的T淋巴细胞。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①感染性疾病。②药物过敏。③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④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反应性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增多
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略多,属生理性。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
(2)单核细胞减少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毛发状细胞白血病时单核细胞减少。
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类白血病反应需与白血病鉴别,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鉴别。一般而言,类白血病反应多能查到原发疾病,血象中除白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象变化不大,除增生活跃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增高不明显,无细胞畸形及核质发育失衡,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类白血病反应在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也迅速恢复正常,预后一良好(除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外)。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红细胞阶段,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内含有mRNA)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1.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2.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由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可受贫血程度(血细胞比容)及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变为成熟红细胞的时间长短等影响。Finch提出贫血时用计算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来纠正这些影响。RPI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常人的倍数。
正常人RPI为2。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2则提示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四、血小板的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PC)
1.血小板减少
可见于: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病人。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1.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先征兆。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②有半数白血病病人MPV减低;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髓系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μm。
1.大小的变化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巨大的血小板直径可以大至20~50μm以上,主要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
2.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占比值一般少于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超过10%才考虑临床意义。正常幼稚型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原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时,可以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血小板。
3.血小板分布情况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聚集成团、成片可以占满整个油镜视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简称“血沉”,是静止情况下,红细胞受地球引力、血浆浮力及血液组成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情况下主要受血液组成的影响:①血浆中组分变化: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会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
1.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2)病理性增快
常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
2.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血细胞比容测定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同时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1.血细胞比容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临床上测定脱水病人的血细胞比容,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时,血细胞比容均增加。
2.血细胞比容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血细胞比容的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并不一定呈正比。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更有参考意义。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将同一份血液标本同时测得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3项数据。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根据上述3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取决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准确性。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形态学分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贫血病人的血涂片进行红细胞形态的观察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其原理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RDW值。RDW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即RDW-CV来表示。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形态学特点不同,Bassman提出了按MCV、RDW两项参数对贫血的新的形态学分类法,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人88%为正常。缺铁性贫血病人在缺铁潜伏期时RDW即有增高,治疗后贫血已得到纠正,RDW仍未降至正常水平,可能反映体内贮存铁尚未完全补足,故RDW对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动态监测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