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形态描述:
细胞胞体圆形或类圆形,胞浆中含有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为杆状或分为两叶,核分叶之间多以细丝状相连,核型多呈哑铃形、眼镜形及肾型,染色质聚集成块状或条索网状,副染色质明显。
答案:中性粒细胞分叶减少(假性P-H畸形)(图片采自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分叶减少,多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肿瘤转移或某些药物治疗后。
外周血涂片如下:原始细胞(上)、中性晚幼粒细胞(下)
分叶减少中性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上)、分叶减少中性粒细胞(下)
原始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晚幼红细胞
形态特征:
该细胞胞体较大,胞浆较少,灰蓝色,含有少量的颗粒;胞核呈不规则形,折叠扭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可见4~5个大而明显的核仁。
答案:原始细胞(似单)
(该图片采自于AML-M5患者。)
临床意义:常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细胞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胞质丰富,为蓝色或浅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呈裙边现象),无空泡,无嗜天青颗粒;细胞核较大、偏位且不规则,染色质呈粗网状。
答案:异型淋巴细胞。(图片采自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
临床意义: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水痘、过敏性疾病等。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紫红色的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其本质是嗜天青颗粒聚集而成。
答案:奥氏小体(Auer)
(图片采自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
临床意义: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急粒、急单、急粒-单白血病)诊断的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该细胞胞体中等大小,细胞外形不规则,可见伪足;胞浆丰富,呈灰蓝色,核周淡染,可见少量颗粒;核圆形或椭圆形,多偏位,可见三核;核染色质粗,呈斑块或龟裂状。
答案:浆细胞
(该图片采自于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
临床意义: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M)、浆细胞白血病(PCL)、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结核病等。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胞体类椭圆形;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胞核较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可见3个小而明显的核仁。
答案:原始细胞(似粒)
(该图片采自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患者。)
临床意义: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等。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细胞胞体略大于红细胞,胞浆呈灰红色、嗜多色;胞核圆形,偏位,染色质致密成团块(碳核);核膜明显,无核仁。
答案:晚幼红细胞
(该图片采自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
临床意义:出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在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常见。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该细胞胞体椭圆,胞浆丰富;含有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外周血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答案: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
(该图片采自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
临床意义: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见。形态特征:
体积接近甚至大于红细胞;形状呈类圆形,胞质灰蓝色,含有细小、分布不均匀的紫红色颗粒。
答案:巨大血小板
(该图片采自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
临床意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TP、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脾切除术后、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可见。
外周血涂片如下:形态特征:
细胞胞体大,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胞浆丰富,胞浆半透明灰蓝色,内含有细小颗粒、尘土样紫红色,可见空泡;胞核常呈肾形或马蹄形,不规则形等,有折叠、扭曲;染色质疏松呈网状。
答案:成熟单核细胞
(图片采自结核杆菌感染患者。)
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婴儿及儿童;(2)病理性增多:①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等等。本文编辑:周玉医院
长按治疗白癜风的中药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