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重在“特”
——兼评特写《宋书记点赞“信息卡”》
新闻特写就是截取新闻事实中有“独特”新闻价值的片段,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再现新闻发生现场的一种写作体裁。在写作上,它常常通过一个事件、一个活动、一个场面,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再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河北安全生产杂志去年12期刊登的《宋书记点赞“信息卡”》就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这篇特写以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暨网格化监管推进会观摩现场中的一个场景为基础,像新闻摄影一样拍摄企业观摩现场真实情景,围绕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宋文玲对企业的观摩考察,在独特的时间,通过独特的场景、独特的细节呈现了独特的主题。
稿件原文如下:
宋书记点赞“信息卡”
记者赵楠
“这是什么卡?”
11月25日上午,在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暨网格化监管推进会观摩现场,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宋文玲走到河间瀛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门口,接过员工手中的安全帽和一张电子卡问道。
总经理孟铎赶忙上前介绍:“这是我们的员工定位卡,每名员工进入厂区都要随身携带,我们通过智能工厂平台可以看到每位员工的实时位置。”
“宋书记走进厂区,便被这张卡定了位。”走到厂区电子屏前,孟铎指着红色闪烁点向宋文玲介绍:“这就是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我们通过蓝牙信标基站对员工进行精准定位,在厂区实景地图上可以看到人员、车辆和重要物资的位置,一旦出现员工离岗、串岗、越界等异常行为,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提示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安全管理就要从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抓起,这个做法好。”宋文玲为“安全定位卡”的设计点赞。
进入厂区,员工除了要带定位卡,还会根据岗位携带不同电子信息化工具,例如巡检工,要携带巡检专用手机,在巡检地点扫描NFC卡后,手机会出现所需巡检内容,员工再逐条进行巡检。
宋文玲走到液氨罐区旁,边看员工演示边听孟铎介绍。“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查看巡检全过程信息,对出现的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理。信息化的运用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安全风险,使员工工作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听了孟铎的介绍,宋文玲频频点头:“你们做得非常好,可以看到你们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了‘双控’机制建设落地起效,解决了‘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值得推广。”
在随后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宋文玲再次点评各地信息化建设:唐山市将“双控”信息平台建设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通过统筹谋划培育试点,建设了功能完整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沧州市借助“互联网+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研发了风险隐患“双控”系统;邢台市把危化、烟花爆竹企业全部录入“重点企业管控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随查即查,确保隐患及时整改销号,实现了闭环管理。
“信息化运行是‘双控’建设的必由之路。各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双控’信息平台,实现了风险管控可视化,加快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地要研究出台措施,推动危化品企业建立具备风险动态管控的多功能信息化平台,运用各类‘信息卡’‘电子眼’全面提高化工行业‘双控’机制建设和运行水平。”宋文玲鼓励大家。
这篇稿件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突出了特写的几个特点:
一.独特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特写报道的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常常发生在“片段”时间内,是大社会、大事件、大时代、大活动中的一个截面,时间短而集中,《宋书记点赞“信息卡”》选取的时间就是全省会议的观摩现场,从走进企业大门接过“定位卡”开始,到交流会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止,时间集中在一个观摩现场会的过程,从接卡、识卡、赞卡,到推广卡,时间脉络十分清晰。我们从一些优秀的特写作品中可以看到,特写描写的时间越集中,越能强化现场感,增强特写的感染力。比如获奖名篇《九江城哭了》选取的是年9月15日,人民子弟兵在帮助九江抗洪救灾之后,九江城百姓送别子弟兵的动人场景,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早晨5点、8点30分、8点45分、8点50分,记者将目击式和感受式写作相结合,为读者具体呈现了九江城送别子弟兵的现场,历历如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原稿附后)。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激情十秒》。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写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几天、几个月、几年发生的新闻故事就不能运用这种新闻体裁。我们写特写要防止把时间拉长。
二.独特的主题。
特写常常是抓住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最具特殊意义的一个点,进行突出的、重点的描绘,以小见大、以点见面,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人物或事物特征的全面认识。《宋书记点赞“信息卡”》一稿,是从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暨网格化监管推进会中派生出来的一篇报道,这次全省的安全监管会议涵盖的内容很多,很难通过一个会议报道把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重要性写深写透,记者便选取了现场观摩中的一个点,围绕“信息卡”作用这一主题深挖细描,一篇精彩的新闻特写应运而生。
在大活动、大场景中捕捉有典型意义的新闻特写,考验着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功力,年河北省“两会”期间,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到石家庄代表团座谈,省城的媒体都有记者在现场,记者们大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张云川的讲话上,期间,张云川与当时的北人集团总裁白姗的一席关于石家庄发展夜经济的交谈提到,石家庄一到晚上,大街上就没人了,北人集团能不能带头晚一些关店门,让石家庄晚上旺起来。这一提议因为是座谈会的中间插曲,不是“正式”讲话,多数记者都忽略了,只有《燕赵都市报》记者刘彬敏感意识到,省委书记的这个提议有新闻价值,于是,一篇新闻特写《张云川希望石家庄再“旺”些》刊发在第二天都市报的头版头条,见报当天,张云川秘书给《河北日报》要电话让日报转发,很快,省政府成立了全省发展夜经济办公室,石家庄的各大商场随即延长了营业时间,石家庄的夜经济很快发展了赶来。一篇特写的价值一下子体现了出来,这篇特写也获得了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原稿附后)。
不光有记者从大会议中抓到“特别新闻”的成功经验,还有把典型新闻淹没在一般化报道中的失败案例。笔者曾作为河北省新闻奖评委评选年度全省好新闻,这年五一节,时任总理温家宝到曹妃甸考察,看望奋战在曹妃甸建设工地上的工人。当地一家电视台推荐了一个长约半小时的专题片,题目好象是《总理考察曹妃甸》,总理考察曹妃甸确实是个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了,地方电视台做个专题片,把总理的主要行程报道一下,也很有必要,但要推荐评好新闻,好在哪里?总理每年考察的地方很多,到一个地方就出好新闻?显然不是。其实,专题片中有5、6分钟很精彩的片断:总理在曹妃甸建设工地与工人共进午餐,总理和工人一道坐在工地的长条凳子上,手里端着餐盒,围在一起边吃边拉家常,问工人劳动、生活状况,最后总理把手中的餐盒吃了个底朝天,特写镜头显示一粒米也没剩,如果这家电视台不是报道半个小时的专题,而是搞个特写,把主题限定在“总理的午餐”,通过总理在工地上与工人吃饭、唠嗑,把一个平民化的总理风采很好的展示出来,这个特写即便是拿到全国也应该能够获奖。
三.独特的情节和细节。
由于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人们常把特写归类为通讯,其实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通讯叙述多于描写,比较全面、完整地报道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而特写以描写为主,只是选取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一个片段、一个截面,特写展示的情节和细节是在独特环境下发生的,并且所有的情节和细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具有典型的新闻价值,且充满了现场感。《宋书记点赞“信息卡”》,就是记者通过全省安全生产现场观摩会到企业观摩,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到的情节和细节形诸于笔,所有的对话、细节都紧紧围绕着“信息卡”的功能、效果等展开,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事,进而对报道聚焦的“信息卡”的功效感同身受,并产生强烈的功效认同。因此,写好新闻特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现场环境、人物、对话等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录,我们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记者带读者“走进”新闻现场,感受独特的故事情节,在强化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
新闻特写主要包括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以写事为主,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典型行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让人物形象如临眼前。写好新闻特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选材一定要“特”典型。不是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写新闻特写,没有典型、特色的事件和人物,或者新闻价值并不体现在外部形象上,就不适于特写这种体裁。新闻特写一定是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发生在典型的时间里,人物特写必须是新闻人物,身上有信息含量、时代标记;事件特写,也必须是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重要纪念日或灾难抢险等特定的时间、特殊的节点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新闻性。一个城市居民希望石家庄亮起来、一个企业老板点赞信息卡,就不如故事发生在张云川、宋文玲身上的新闻价值大。
2、内容一定要“特”紧凑。新闻特写要求对新闻发生的时间、场景进行集中选取、对人物和事件瞬间进行集中描绘。所谓集中,就是对人或事件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从时间上来说,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典型性的片断,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描写,每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突出主题,能集中反映事物的特征或事件发展的高潮。
3、情节一定要“特”生动。新闻特写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有声有色地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仔细观察,捕捉细节,生动描绘,对准焦点进行浓墨重彩刻画,才能令人印象深刻,从而增强特写的感染力。新闻特写靠堆砌形容词反映不了现场的情景和气氛,只有通过多用动词,把生动的细节描述好,才能使特写有声有色,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细节是特写的活力所在,不管是工笔还是白描,都是在用文字作画,应该以表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为目的。描写手法运用好了,可以使新闻特写文情并茂,极富感情色彩。
4、语言一定要“特”精练。新闻特写不是长篇通讯,不能长篇大论,而要结构紧凑、简洁、精致,应防止拖泥带水、下笔千言还让读者吃不到“包子馅”。通过多用短句子,选取凝练的语言展示故事发展的经过,突出其现场性、曲折性和感染力。一则好的新闻特写应该用事实来描写事实,做到现场新闻的“真实再现”,语言必须言之有物,每句话、每个段落都应该简洁明快,有带入感。通篇稿件不允许有半句空话、废话掺杂其中。这样的新闻特写才会有形可感,情景犹现,令人置信,回味无穷。
附:几篇获奖的特写:
九江城哭了
记者于文国
9月15日。子弟兵走了。九江城哭了。
整夜未眠的数十万九江市民,天没亮就倾城出动,等在街道两旁,挥泪告别和他们生死与共,与洪魔搏斗了长达50多天的子弟兵凯旋。
九江人说:在江堤决口的日子里,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滔滔洪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生命。
就是这些战士,临行前还把九江的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把节省下来的31.45万公斤大米、9万件衣服悄悄地运到大堤上留给了灾民,又从自己仅有的几十元津贴和并不高的工资中,挤出了.96万元交给了灾区……
为了怕部队夜里开走,市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从9月10日开始就轮流在部队宿营地门口“值班”:不能让子弟兵们悄悄走了啊!
今天早晨5点,军车出来了。可当车刚出门口,就再也开不动了。一拥而上的上千名九江人急急地将手中的苹果和鸡蛋等礼物掷投到军车上。此刻,士兵们都把手抬到了帽檐处——敬礼!此刻,士兵和市民们的胸膛起伏着,眼里含着泪水。敬礼的士兵们雕像一般。
市民们则仍是忙不迭地往车上投掷礼物。
人群中,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手中举着一条标语。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大字:“长大我要去当兵”。他叫赵框喜,是子弟兵们8月5日深夜江新洲决堤时救出的那群孩子中的一个。九江师专的一群女学生,这几天早就商量好了。在军车路过时,她们涌出校舍门举起了她们的标语:“兵哥哥,真的舍不得您走!”一位身穿太阳裙的女青年鼓足勇气冲到近处,把一条香烟扔到了车上。
到九江交通大厦时,30岁的职工胡民礼情急之下奔回厂里,扛着国旗爬到高处,狂舞起来。在市民们搭起的凯旋门处,人山人海。鲜花、彩旗、标语,车声、歌声、鞭炮声,汇成一片:“兵哥哥再见!”“解放军万岁!”
挥手。握手。含泪的士兵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咱当兵的人》、《说句心里话》。一位20岁姓姚的女青年向车上的两位战士高喊:大李、大江,以后来九江还认识吗?透过长焦镜头,记者看到,两位战士泪水已挂在腮上。
8时30分,第一辆军车到达九江西站。不足5公里的路,竟走了整整3个小时!
8时45分,距列车开动还有5分钟。九江水泥厂职工54岁的刘和平和50多位妇女突然挤出沸腾的人群吹起了笛子。人们大声伴唱《送别》和《北京有个金太阳》。
站在一旁与士兵们道别的董万瑞中将哽咽了:“我为有如此受人民爱戴的士兵感到骄傲。”泪水从将军的脸上。
8时50分,列车开动。站台上哭声一片。
(工人日报年9月16日)
张云川希望石家庄再“旺”些
记者刘彬
1月12日下午,省委书记张云川参加了石家庄市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场上,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热烈。
轮到了省人大代表白珊发言,她是北人集团的老总,今年北人集团销售突破百亿元。“我们的利税比上年增长了49%,在全国零售业包括外资企业当中,我们大概能排到十二三位的样子。”白珊高兴地说。
这时,省委书记张云川插话道:“我有个疑问: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曾经在长沙当过市委书记,长沙市商业一般晚上12点前是不关门的,包括餐饮,显得城市生活很旺。咱们石家庄为什么到了晚上九点街上就没人了?是由于百姓的消费习惯呢,还是服务业引领不够呢?”
听到张书记的问话,白珊代表想了想说:“应该是两方面原因都有。一是如果商店开得太晚,人员工资、电费,尤其是电费消耗非常大,另外也有河北的老百姓消费习惯问题。我们现在周五周六闭店晚一些,夏天的时候关门也晚,效果也好一些。”
张云川接着说:“河北老百姓并不是没钱,现在城乡居民储蓄是亿,万人口,人均两万,高于湖南,看来不是消费能力的问题。”
省委副书记车俊插话说:“消费习惯是个问题,但商业引导也是问题。比如说,圣诞节,商场零点都关不了门。”
张云川点头说:“我在长沙的时候,记得当地有个红太阳城,是个文艺演出场所,晚上没有三场是下不来的,可是现在石家庄这里却很少,在座代表有很多艺术家,晚上九点以后恐怕很少出来演出。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繁华的省会,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白珊代表说:“现在消费者对洋节日很关切,圣诞节所有的电影院都买不上票,我们的商业业态还需要发展多一些,现在我们这里还是不够集中。”
听到这里,张云川书记笑了:“希望你们加快发展,我经常到你们商场去。”
白珊代表高兴地说:“是的,我们的服务员都认识您呢。”
(燕赵都市报年1月13日)
“云端”取经
记者陈民发杨丽
年3月26日,沧州河间市安监局局长刘连华和保定莲池区安监局局长孙峙泓的手紧紧地握到一起。
刘连华:“我们是来拜师学艺的。”
孙峙泓:“天下安监是一家,我们一定毫无保留。”
这是一次相距七十公里的市区安监局之间的业务交流,缘由却远比距离值得回味。
这次握手源于保定市莲池区首创“云安全”的大放异彩。“云安全”是一个借助手机终端建立的安全监管“电子档案柜”,它把企业信息、责任划分、检查痕迹、现场描述等众多信息“请”上云端,让履职尽责可观可查,让督促落实实时在线,让网格化管理精准精确。
这次握手源于沧州河间市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求新若渴”“求效若渴”。河间市从“三大传统行业”转向“三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安监工作随之转型,在安全综合监管上打造县乡“安全渗透”,共同发力的安监大网格也有声有色,同时,也一直寻求新突破。
这次握手源于《河北安全生产》杂志的采访报道、协调联络。年第一期杂志以《请到“云”上来》专题报道莲池首创的“云安全”管理平台,引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