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考沪城繁华深处老静安的老地名

所长例言

静安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中部,因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在年和闸北区“撤二建一”之前,曾经是中心城区内面积最小的区。然而,地处繁华深处的老静安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名文化宝藏。它们有的耳熟能详,有的乏人问津;有的雅致清丽,有的粗鄙不堪……这一回,与你一起盘点一下那些老静安范围内的老地名。

静安寺

今日静安寺

位于老静安中部偏西。大致范围为常德路以西,延安中路、延安西路以北,乌鲁木齐北路以东,北京西路以南的一片地区。核心区域在南京西路、华山路交会处。远在五代吴越广筑圩田发展农业时,这里就开始有了圩田。在南宋嘉定年代以前,这一带称西芦浦沸井浜。自南宋嘉定九年(年)古刹静安寺由沪渎迁来此处后,寺名即渐取代地名。元朝时成为上海地区的游览胜地。在上海置县(元至元二十九年即年)前后,这里是高昌乡的一部分。至清末成为法华乡二十七保八图贤圩(贤圩系圩田的圩名)。因地近县城,渐成乡镇。在太平天国时一度成为太平军进攻上海和英军帮助清廷围剿太平军的军事要冲。自清同治元年(年)英租界自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越界筑路至静安寺后,英人及外国侨民在这一带定居经商者日渐增多,华商富贾亦纷纷在此开设店铺,遂成市镇。清光绪七年(年)静安古寺修复,每年举办庙会,市面更加繁荣。至光绪二十五年(年)划为公共租界西区时,已成为一大市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及后来“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难民大批涌进租界以避战祸,租界人口骤增,商店亦随之增多,形成当时沪西最大的商业地区。年后,这一带商业更日益繁荣昌盛。

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山门

今以静安寺西侧路口为中心,沿南京西路,其东主要有久光百货、芮欧百货、静安嘉里中心,其西有百乐门大都会、广场;沿华山路和万航渡路往北,有九百世纪商城、正章洗染总店,庙后愚园路有晶品。此外还有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中国福利会市少年宫以及学校、书店、银行、邮政局等设施。不仅是老静安主要商业中心之一,也是全市最繁华的闹市之一。

60年代静安寺浴佛节盛况

在静安古寺南面,年后辟建了静安公园,供人休憩游览,寺门园门,隔路相望,一边是千年胜迹,磬韵犹存,一边是现代园林,花气袭人;既有车水马龙之盛况,又有恬静幽美之雅境,闹中有静,别有风光。作为上海市中心交通枢纽之一,为缓解交通拥挤,实行人车分流,年5月在华山路南京西路口建造了一座东西向的人行地道,这是本市首条人行地道。

静安寺夜色

康家桥

20世纪80年代康家桥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近延平路,西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中,南倚新闸路、万航渡路,北达武定路、武定西路。核心地带在万航渡路、武宁南路交会处北侧(即现轨交14号线武定路站工地处)。该地区原是一片荒地,茔冢累累。有一条南起日晖港,北达吴淞江(苏州河),河面阔约10米,名为西溇浦的河流穿越。有一康姓女子出资,在河道上造了一座三孔的石拱桥,沟通东西两岸,大大方便了两岸居民及行人,里人为纪念出资者,遂称为康家桥,该地区沿袭此名称。居民原以谈姓居多,以桥为界,有南谈和北谈之称。由于少疏浚,淤泥日积月累,使河道日趋浅窄。年后有少数人在此填河扩地建屋。年抗战爆发后,大量难民涌入,又填浜建屋栖居,河道渐被填没,此处便成为一个居住区。年新辟武宁南路纵穿境地,现境内一带房屋以高层公寓住宅为主,其次是新旧里弄房。境内有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有公交设康家桥车站,现多以路名设站,故地名知名度不高。

康家桥现状

忻康里

20世纪80年代忻康里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万航渡路与康定路相交处的东南侧,曹家渡地区的东南角。早年该处因丁姓居民居多,故名丁家厍。年英国殖民者借口军事需要,从静安寺起向北蜿蜒曲折伸向法华渡(后称梵皇渡,位于今曹家渡地区西面,属长宁区境内)筑成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中外商人(以日商为主)便乘机在其附近纷纷设厂,广招男、女工人,数年间,市面大为昌盛。当时有人在该处购地造屋经商或自住。迨至年有启东郁氏向原业主朱氏购地,造了幢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旧式里弄房和街面房子出售、出租。郁氏为祝福其妻忻氏,将该处命名忻康里(即康定路弄、弄、万航渡路弄)。嗣后因历次战乱,外地难民先后涌入,在此栖身,使该地及其附近形成一个聚居区。人们虽仍以“忻康里”习称该地,但区域已远大于原来的忻康里。敌伪时期,内有许多赌窟、烟窟、窑子、流氓地痞窝,成为全市有名的乌烟瘴气地区之一。年后,荡涤了这些污秽,使该处面貌焕然一新。今该地住房以高层公寓楼为主,原忻康里里弄房拆除后建成以其谐音命名的“鑫康苑”,间有旧式里弄房。康定路沿街设有商业网点。康定路和余姚路交会处设有23路电车起迄站,多年来一直以“忻康里”为站名,故地名较为众人知晓。

今日忻康里23路终点站

曹家渡

年曹家渡闹市区周边地图

位于上海市中部偏西,吴淞江(苏州河)东南,地跨静安、长宁、普陀三区。大致范围为东起忻康里,西靠江苏北路,南至万航渡路及长宁路,北临吴淞江。原是一片荒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有安徽曹姓大族迁此定居,渐成居民地,称曹家宅。曹氏在苏州河南岸设置渡口,捐资造船,义渡行人,曹家渡因此得名。最初的居民区在卢薛宅、曹家宅一带。清同治元年(年),英商开筑马路至梵皇渡。据《法华乡志》载:“光绪十八年(年)有人购地建筑油车是为成市之始,继而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招集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聚居于斯者不下数千人。由是马路两旁造房开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其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间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东西长二里许,鳞次栉比,烟户万家。火车站在其西,轮船埠在其东,交通之便,本乡首屈一指焉。”后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度战火,迁此避难的居民不断增加。曹家渡遂相应发展,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延伸,成为今日地跨静安、长宁、普陀三个行政区的知名区片。

20世纪80年代曹家渡闹市区人车熙攘

居民住房原在老静安范围除沿道路两侧以旧式里弄房为主外,余则以简屋、棚户居多,尤以小莘庄较为集中,居住拥挤,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现经过大规模改造,成为高层住宅楼聚集的地区。曹家渡五角场为沪西商业、服务业网点集中地,过去就商店毗连,营业鼎盛,市面繁荣,现经过发展,有悦达广场、开开广场等商业设施矗立在路口。文化娱乐场所穿插其中,原西有沪西电影院,东有华光剧场,现存沪西电影院。45、、路公交车在曹家渡五角场路口附近设有起迄站,交通便利,为沪西交通枢纽。

曹家渡新貌

姚桥浜

姚桥浜周边历史河道地图

位于老静安北部,昌平路弄两侧一带,中心区域在余姚路、延平路交会处西侧,余姚路菜场处,即昌平路弄后门一带。20世纪初大部分系荒郊野地,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浜穿越其间,该浜南端起于今康定路弄内,经过昌平路进入昌平路弄直抵余姚路。当时仅几间茅屋。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地域人口猛增,简屋群立。有姚氏鉴于浜两侧居民往返不便,便出资在浜上搭一便桥,沟通浜东、浜西,人人称便。故人称此桥为姚桥,浜因桥名而称姚桥浜。唯在今昌平路南居者认为此处在姚桥浜南段,故又称南姚(与武定路西康路处的“南姚”有异)。年后,将此浜填没辟建成通道(即今康定路弄、昌平路弄)。40年代初,已有许多工厂企事业单位设立,如义生搪瓷厂(后为上海搪瓷二厂制坯车间)、仁余电机针织厂(后为上海袜厂)、德丰纱厂(后为上海第十四化学纤维厂)、日新制革厂、惠司登牛奶公司、瞿氏山庄、大众殡仪馆等,还有市立第十二区延平路国民小学(现址常熟幼儿园)、市立第十二区晋元国民学校(后为昌平中学,现址为静安区教育学院)。该地区原以人口拥挤,房屋简陋,工厂与住宅成犬牙交错状而著称。80年代初,区政府将昌平路弄沿余姚路处改建成6层新工房群,后又继续向西延伸扩建。年将延平路向北辟通至余姚路。

地处姚桥浜核心地区的余姚路菜场

境内有余姚路菜场,市面颇为热闹;西部有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传媒文化园等单位;东部的晋元里内原有谢晋元墓(已迁宋庆龄陵园内),为谢殉难处所在地,年棚户区改造后为纪念谢而命名,其南的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原为胶州公园,后亦改称晋元公园。这一带曾以姚桥浜地名设有姚桥浜东弄和姚桥浜西弄2个居委会(以昌平路弄为界),现姚西居委会即因原姚桥浜西弄简化而来,故地名尚有一定知名度。

孤军营所在地今貌——晋元里

金家巷

20世纪80年代金家巷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为南至新闸路,西近万航渡路(康家桥),北临武定路,东界延平路,核心区域在新闸路、万航渡路以东一带。约在清末民初,有金、龚两姓辟建东、西金家巷。东金家巷即今静安区图书馆(前海关图书馆)所在地;西金家巷即今金家巷东、西两弄。当时西金家巷是人烟稀少的村落。年该处曾建“跑狗场”。年改名“申园球场”,但不久即关闭,改为难民所。“八·一三”抗战后难民增多,建起了“滚地龙”以栖身,遂形成居民点。年一场大火,“滚地龙”全部烧毁,由胡志居士发起募捐,在西金家巷造起了棚户、简屋,名同仁村(即后来的金家巷东弄)和江淮新村(今金家巷西弄)。年又遭大火,本地居民再次搭建棚户、简屋。1年改称金家巷东弄、金家巷西弄。之后,西弄首批建成新工房13幢(2幢三层楼房于1~年建成,11幢五层楼房于~年建成),另有简屋4间,年沿新闸路建成七层楼房2幢;东弄多棚户、简屋,有二层房屋63幢,于~年由交通部第三航运局等单位集资改建为六层住宅楼4幢。年延平路南端也与新闸路相通。当时地境有上海第二制线厂、上海标准模具厂、永平五金工具厂、上海第七印染厂等单位,现已全部拆迁,建成高层商品房住宅区,其中以三和花园、四和花园等最为著名。中华老字号新镇江食府静安寺店设在地境南沿。地名因金家巷西弄尚有门牌应用,故较为人所知。

金家巷西弄小区大门及1号甲门牌

叉袋角

20世纪80年代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北部。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相交处。19世纪末,该处大部分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其间尚有河浜沟渠及少量田地,人口稀少。自上海辟为商埠,民族工业兴起,因此处东靠吴淞江(苏州河),便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沿河岸一带,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如裕源纱厂(后为上海第四棉纺织厂)、鸿裕纱厂(后为上海无线电三厂)、先施化装品有限公司沪厂(后为上海日化二厂)、大新制钉厂(后上钢八厂四车间)、国华、圆圆煤球厂(后合并为商业一局机修厂)等以及顺康、公益等竹木行和正大、大成等煤号、堆栈。这些单位雇佣的来沪谋生者,在该地搭建了大量的“滚地龙”和茅草棚栖身。还有不少拉黄包车者亦在此居住。遂使该地区成为劳动人民的聚居地。居民因见其所居之地,形似麻袋(俗称麻叉袋),故称为“叉袋角”。年后,政府着手改造这一地段,相继填平了小沟小浜和辟通了海防路。年起又拆除了大片简屋,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群。80年代有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第四棉纺织厂、上海机床研究所、上海文教用品厂、上海申光制药厂等单位,商业网点甚少。现地境已改造,1年裁撤东部沿吴淞江处创设于清末的通济渡(海防路~普济路),后建造了普济路桥;大型工厂拆迁后建成高层商品住宅区,以静安河滨花园和天鼎花园最为著名,其余中小工厂多辟为创意园区。现叉袋角地名已趋于消失。另外,普陀区境内莫干山路M50创意园一带也称为叉袋角。

今日叉袋角普济路桥上西望淮安路和海防路

斯文里

20世纪80年代斯文里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北部。大致在新闸路弄(养和里)以西(与大王庙区片相邻),石门二路弄(高照里)、弄(永平里)以东,新闸路以北,南苏州路以南,大田路贯穿其间,分成东斯文里和西斯文里,以新闸路大田路口北侧为核心区域。20世纪初,该处西靠池浜,东北一带则是一片野草丛生的乱坟地,后被辟为广肇山庄。年一英籍犹太妇人阿谷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地陆续建造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旧式里弄房,至~年竣工时,已建成余幢,命名为忻康里(一说新康里)。不久,由于家境衰落,遂将忻康里所有房地产权,出让给通和洋行,未久又转售给益丰洋行,因业主输赌于斯文洋行,自此更名为东斯文里和西斯文里。里弄房屋建成后,住房虽多,因当时其地尚属偏僻,又因嫌其屋建于乱坟之上,故前往租赁者甚少。“八·一三”抗战后,杨浦、虹口及闸北等地市民纷纷向吴淞江(苏州河)以南迁居,东、西斯文里旋即人口骤增,使该处成为闻名全市的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日伪时期,该处曾由太平洋地产公司经营。抗战初,东斯文里部分居民和青年在该弄号居住的商务印书馆职工姜士雄(中共党员,后惨遭日寇杀害)带领下,组织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影响颇广。此处在旧上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除劳动人民集居外,小商小厂多,间有燕子窝(低级鸦片馆),地痞、流氓、妓女集聚。年后,经过历年整治,里弄面貌一新。

东斯文里弄内

80年代中,地境为人口众多,住房拥挤的居住区,全境为旧式里弄房,已十分陈旧,沿新闸路商店鳞次栉比,有静安区十九粮店、宏丰百货店、大公纸张商店、仙乐饮食店,静安区烟糖公司经理部、丰华皮件商店、新乐食品店、向群煤炭店,大田路菜场等。区域内还有新闸路幼儿园,精达电子仪器厂,新豪电子仪器厂、五洲妇女用品厂、武定手表厂,上海电器三厂第五车间、群益无线电厂试验车间等单位和一些仓库。靠南苏州路一带有上海市粮油贸易公司等。现境内有上海市粮食局、石门二路派出所等单位。因地境范围较大,可称为上海最大的旧式里弄建筑群,故原以斯文里名称设有东斯文南部、东斯文中部、东斯文北部、西斯文南部、西斯文北部5个居委会。90年代,西斯文里房屋拆除。近年东斯文里居民已迁走,房屋尚在。地名至今尚具影响力。

东斯文里西南角路口转角

张家宅

年张家宅地区爱文义路卡德路口(今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铺设电车轨道场景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东起石门二路,西至泰兴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核心地区在北京西路、石门二路交会处以西。20世纪初叶,该处大部分系荒地,并有张氏茔地。有一条南北向的张家浜流经,浜上架有小桥。当时浜西有三排低矮的平房,浜东有一排砖瓦平房,居住者皆系张氏宗族,故其地名曰张家宅,该小浜遂称张家浜。原张家宅路55号、弄内部分砖瓦平房都是该时期所建。约于年前后相继建成的二层石库门楼房,后为福熙、善昌2个居委会的辖地。~年又相继建成式样各异的中、西式房,除大量的旧式里弄房外,还有西式花园房、东洋式楼房以及新式里弄房。年填张家浜筑路,后称张家宅路(今废)。年,该地区家庭妇女纷纷走出厨房参加社会活动的事迹,在全市起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该地成为全市最早对外开放单位之一。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影片,素材即取自该里弄先进事迹。

20世纪80年代张家宅周边地图

80年代住房以二层砖木结构旧式里弄房为主,中部有较多简屋,东、北两侧大部为旧式里弄房,西侧有新式里弄房,花园住宅主要分布在南侧。当时该地区内有新艺美术装潢厂、新文化体育用品厂、上海电子管十厂等工厂;沿北京西路上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会(原为丽都花园)、北京西路第三小学和张家宅托儿所,沿石门二路和新闸路商店毗连,行业较多,沿石门二路还有区牙病防治所和沪江浴室等医疗、服务设施,沿泰兴路有张家宅派出所等单位。90年代旧改后,境地中、东部住宅被悉数拆除,张家宅路道路亦被注销,改成国际丽都城高层住宅区,并对原沿北京西路老洋房进行复建,成为小区沿街商铺,石门二路沿街仍为商业街;西部福田村尚余三排房屋。现境内单位有上海市政协、丽都太平洋酒店等。由于张家宅街道办事处等派生地名撤销,使老区片失去实体依托,故地名使用率不如以往。

王家厍

20世纪80年代王家厍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东到大田路,西近泰兴路,南起南京西路、凤阳路,北至北京西路。以石门二路为界,路东称东王家厍,路西称西王家厍。核心地区在南京西路、石门二路交会处一带。清道光年间,此处系城郊村落,范围较今为大,南到今吴江路,西近今泰兴路。因村民以王姓居多,故名。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沦为租界地。英国殖民者首先强占了沿外滩一带,并越界筑路向西延伸。至19世纪60年代英商沙逊洋行于此圈地建造起英式住宅数十幢,以供侨民居住。不久王家厍南面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中间的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北面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相继筑成。在这一带将被扩张为租界之时,有一人称程麻皮的大地产商抢先购进大量土地,并于年前后,在卡德路两侧建起花园洋房数十幢和大量里弄房。因弄内广植花木,绿荫掩映,嘉卉飘香,故称“王家厍花园”。但人们习惯称卡德路东为“东王家厍花园”(今北京西路弄),西为“西王家厍花园”(今北京西路弄)。至20世纪20年代在卡德路东侧落成了1幢七层大楼,名卡德大楼,作为英租界高级警官寓所。同一时期程氏之孙在静安寺路、卡德路口建造了1幢高八层大楼,用其英文名“Denis”命名为“DenisBuilding”,音译为“德义大楼”。年抗战爆发,吴淞江(苏州河)北岸市民纷纷来此躲避战祸,同时许多居住于沪西的中国银行职员迁入西王家厍。由于人口猛增,遂改花园为住宅,从此王家厍花园已有名无实了,但人们沿称此处为王家厍。该处为老静安较繁华的地区之一,沿路商店鳞次栉比。著名的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店即在路口西侧,店名即取自地名(沪方言“厍”“沙”同音)。

20世纪80年代王家厍闹市路口“S”形人行天桥

80年代附近除有光艺照相馆、上海照相馆、南京美发公司、新华文化用品商店、王家沙点心店、京西服装商店、开开百货公司、凯司令食品厂,上海出租汽车公司第二汽车场、大公皮鞋商店等外,教育文化单位也较多,如京西中学、北京西路第二小学、北京西路第三小学(分部)、北京西路第一幼儿园、东王托儿所、上海市第三聋哑学校和静安区少年宫、少年儿童书店以及新华电影院等。

以王家厍区片得名的王家沙点心店

如今南京美发公司和王家沙点心店为这一地区的知名老店。境内住房以新式里弄房屋居多,并有公寓大楼、旧式里弄及少量新工房。今仍有以王家厍命名的东王居委会、王家沙花苑(即东王家厍花园)和西王小区(即西王家厍花园),并在“西王”内设有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今日西王家厍花园和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

大中里

20世纪80年代大中里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南部,西起石门一路,东近青海路,南自威海路,北靠南京西路。核心区域在石门一路、威海路交会处东北。20世纪初,此地曾是一片农田(间有杂草丛生的坟地)。年颜料商奚鹤年以其妻刘莲仙的陪嫁地产,在此投资兴建房屋。因为当时在华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多以“大英”、“大日本”等自称其国,故业主即以“大中”命名此弄,表示“大中华”之意。原大中里旧式里弄,即原石门一路弄,总弄宽敞,各支弄排列整齐,有砖木结构二层房屋幢,建筑面积9平方米,弄内曾设有静安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年,连同周边的华顺里、天乐坊、柏德里等旧里动迁工程基本完成,因大中里规模和影响较大,故将此处地块称为“大中里基地”,“大中里”之名广为流传。其间,还对原民立中学4号楼(邱氏住宅)进行了平移工程,使其成为大中里的门户。目前,崭新的兴业太古汇矗立在此,成为中心城区时尚华丽地标。

兴业太古汇夜景

张园

19世纪末张家花园“安恺第”

位于老静安东南部。通称张家花园。南起威海路,北近吴江路,西自茂名北路,东临石门一路。核心区域在吴江路以南的泰兴路南端两侧一带。地境原为私人花园。年由旅沪英国商人格农营造为园,内有几幢洋房。年8月16日由无锡商人张叔和从和记洋行手中购得,总面积21亩,成为张氏别业,取名张氏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简称张园。此后又多次增修,使面积增至61.52亩,园中建有当时上海滩最高建筑“安恺第”。年开始对外开放,为当时上海私家花园中的三大名园之首。至年后渐废,年歇业,逐步建成新、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并沿用张家花园名称。张园里弄住宅包括春阳里、华严里、福如里、如意里、颂九坊、永宁巷等,原占地84.92亩,有房屋幢,建筑面积平方米,后有部分拆除。

20世纪80年代张家花园周边地图

80年代,市二轻工业局财会学校、威海路第四幼儿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华东办事处、区房管局、区房屋修建公司、半导体器件四厂等单位都设于此。原泰兴路南起威海路,北抵康定路。1年5月,威海路至吴江路段改为街坊路,即今威海路弄。张园作为一处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经过整修维护开发,已成为沪上石库门主题游览的首选,也是影视剧理想的取景地。

张家花园主弄曾为泰兴路的南端路段

美丽园

20世纪80年代美丽园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南部。在延安西路、南京西路交会处一带。以同名居民点美丽园得名。据年字林洋行出版的“ChinaHongList”(中国行名录)的“ShanghaiStreetDirectory”中记载:大西路45弄(今延安西路弄)英文名为“MayLeeCourt”,故美丽园之名应是以音译加意译而来。美丽园居民点属新式里弄,~年建造,有混合结构三层房屋28幢及23间汽车间,建筑面积平方米。原来在延安西路行驶的57、71、76路等公共汽车都在弄口附近设有“美丽园”站点,而后在南京西路西端62路公交终点站也以“美丽园”命名,故地名扩大为区片,颇具影响力。以其命名的还有美丽园大厦等。现境地延安西路上有美丽园大酒店、上海戏剧学院、医院等单位。地名知名度较高。

美丽园新式里弄门口

永源浜

清末有天下第六泉之称的涌泉和涌泉浜

位于老静安西部。在永源路(原南京西路弄)两侧一带,核心位置在南京西路、永源路交叉口以西夹角处。静安寺西首原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浜,名为“西涌泉浜”,因静安古寺前古迹“涌泉”得名。浜上曾设有三座木桥,沟通南北。20世纪初,当地居民以秦、朱两姓为主,人口不多。西边有一乱葬地,专埋无钱收殓的尸体。后因静安寺周围渐成闹市,一些业主及从业人员在附近觅屋居住。因此,大量的简屋和少数砖木结构二三层房屋陆续建成,此地遂成区片,后取涌泉浜之谐音改称永源浜。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涌入,人口逐渐稠密。由于不重视卫生,任意将生活废水、杂物倒入浜中,堵塞了水源,使清澈的活水浜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死水浜,以致蚊蝇孳生,疾病流行。年填平这条臭水浜,筑成片弹街路面,年又改铺成沥青路面(即南京西路弄街坊路)。

20世纪80年代永源浜周边地图

该地属居住区,住房原以简屋为主,仅有少量旧式里弄房和新工房。商业网点较少,80年代仅有粮食、油酱、中药、煤炭、理发、照相、饮食等几家小店散布其间。但因东临静安寺闹市,故各类设施尚称方便,南部原有华山饭店、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和立新五金厂。现随改造后,两侧旧屋除蝶来新村和余舍外,基本拆清,路口夹角处为绿地,北侧为商务楼群。自南京西路弄改为市政道路后,因路名以永源浜命名为永源路,故地名知晓率尚佳。

永源浜地区俯瞰

田基浜

20世纪80年代田基浜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至万航渡路,南临愚园路,西北两侧沿乌鲁木齐北路。核心地区在万航渡路、北京西路口西侧。20世纪初的田鸡浜,南通静安寺前的涌泉浜,并沿原和平路(即百乐门大都会西侧通道)及愚园路弄可一直通向曹家渡,另有一条支流(约位于今九百处)向西达救火会(今静安消防中队),其南岸有狄家花园(约在今九百西侧);北岸是盛公祠(在今愚园路弄后门处)。当时该浜水质清澈,常有小船到此出售鱼虾等水产,每逢夏季,蛙鸣声震数里,青蛙俗称田鸡,浜因之得名。20年代前后,始有逃荒者在此伐草辟地,用芦席搭了一些“滚地龙”作为栖息之处。自“一·二八”抗战爆发起,虹口、闸北等地的居民纷纷逃到这里居住。由于人日迅速增多,饮之于浜,而又乱扔杂物于浜中,久而久之,河道淤塞,渐成为臭水浜。30年代中期,在愚园路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口造了1幢百乐门大饭店,内设当时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在西北部及南部分别建造了1幢七层和1幢四层的大楼式公寓房(即懿德公寓、愚园公寓)。30年代末期,随着静安寺周围商店纷纷开设,市面日益繁华,先后兴办了百货杂陈的百乐商场及静安商场。一些业主、店员及附近电车公司(在常德路延安中路口)的职工们,为了上下班方便,纷纷在此觅屋居住。于年前后,由房地产商人出资,拆除“滚地龙”建造二层木结构民房,建成后与原居住者平分住房,由于这一方式在建造和居住者中受到欢迎,故在短短的一、二年中,此处的“滚地龙”均被瓦房简屋取代,遂形成一简屋居住区。40年代末在东部建造了17幢3层新式里弄房(即百乐新村)。年后填平臭水浜。当地居民遂取“田鸡浜”之谐音将这一地区称为“田基浜”。70年代末拆除东部危、简屋,建造了3幢11~15层的高层住宅。其底下二层设有第九百货商店和羊城酒家。年北京西路向西延伸与乌鲁木齐北路相通,穿过这一地区中心。该地系静安寺闹市区一部分,除了著名的百乐门舞厅外,还有九百世纪商城、南京美发百乐门店(原百乐美发厅)、新华书店静安店、市西初级中学等单位。现地名除老居民外鲜有人知。

田基浜一带今貌

严家宅

20世纪80年代严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镇宁路与万航渡路交接处的东南方。20世纪初,此地区颇有乡村风貌,村民以陶、严两姓居多,以种植粮、棉和蔬菜为生。村中有河流经,河上架有一桥,名陶家桥,村亦以此为名。后因严姓势大,遂改称严家宅,并以河为界,河南为前宅,河北为后宅。随着静安寺一带的市面繁荣,一些业主和从业人员为了便于上下班,纷纷在此觅屋,于是地产商乘机购地建房出租,在30年代至40年代间,建起了一些新、旧式里弄房。现该地区以高层商品房为主,有嘉园和嘉天汇等,间有少量新、旧式里弄房。新闸路西端由万航渡路向西延伸至镇宁路,横穿这一地区。地境商业网点较少,然而因东临静安寺地区,各项生活所需尚称方便。地名仅流传于当地老居民之间。

今日严家宅地区新闸路两侧高楼林立

南曹家宅

20世纪80年代南曹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临万航渡路,西至江苏路,南起武定西路,北至静安丽舍、南长苑等住宅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年),有陶氏、曹氏两族在此居住,并种植棉、粮和蔬菜度日。当时有无名小河流经其间,为便于河之两岸人们往返,有陶氏在河上设一便桥,人称陶家桥。后因曹氏族人不断从原籍安徽迁此谋生,曹姓人口跃为首位,便将桥名改为曹家桥,并依河为界分为南、北曹家宅(北曹家宅在今普陀区境内)。上海成为商埠之后,市面繁荣,工厂兴起,该处及其附近也逐渐造房建屋而兴旺起来。抗战时期,到此定居者更日益增多,因此建筑类型多样。原该地区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花园住宅、新工房和旧式里弄房,现多新式高层住宅。商业网点不多,集中在万航渡路,有万航渡路小学、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爱乐乐团等文教单位。现地名知晓率不高。

20世纪80年代南曹家宅和太平里周边地图

太平里

太平里万航渡路弄内今貌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靠万航渡路,西倚江苏路、长宁路,南与南曹家宅犬牙相交,北达曹家渡五角场。原系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僻之地。仅有三户人家,居住在芦席棚内,有少量蔬菜田。20世纪20年代初始有人在此租地建造了20余间简屋(俗称本地房子),但无名。因日军侵华及其它天灾人祸影响,许多人纷纷移居于此,使该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点。年一场大火,顿使该处成为废墟。灾后重建家园,建筑物多系茅屋。为祈求平安无事,安居乐业,遂称此地为太平里(万航渡路弄)。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高,地域也不断向四周扩展,形成一大片棚户区,因以太平里为基础扩展开来的,故该地区仍袭称太平里。年后陆续将棚屋改建为简屋。原该地区住房98%为简屋,仅有少量旧式里弄房,现境内旧区改造后多高层住宅,有静安丽舍等。因北临曹家渡闹市,加之原太平里房屋已不存,故地名知晓度较低。

小莘庄

20世纪80年代小莘庄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北部,西临曹家渡闹市区。大致范围为东近武宁南路,南至康定路,西、北达长寿路。20世纪初,该处小浜纵横,仅有少数农民在此种植蔬菜及粮食。抗战爆发后,苏北、皖北等地灾民纷至沓来,搭建草棚、“滚地龙”等极为简陋的房屋,始形成居民点。嗣后,因人流不断涌入,致使茅屋、“滚地龙”的密度增高,火灾时有发生。有老叟数人,发起“太平会”,以“小莘庄”为名(其含义即居住在此弹丸之地均为辛苦之人,取“莘”与“辛”谐音)祈求神灵降福。当时绝大多数居民以出卖劳力为生,也有以行乞度日的。原先长寿路弄东弄早年是一臭水浜,浜两侧所居者都是乞丐,浜由此称为化子浜(乞丐习称为叫化子)。每逢夏秋季节,蚊蝇肆虐,疾病流行。年后,填平臭水浜,辟为道路,改善了该处的居住卫生条件,草棚、“滚地龙”等已荡然无存。今该地住房随大规模旧区改造后建起达安花园等高层住宅区,面貌焕然一新。现地名仅在原居民间(大多已外迁他处)流传。

今日小莘庄地块上的达安花园居住区

叶家宅

20世纪80年代叶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偏北。大致范围东沿延平路,西靠万春街,南至武定路(原延平路弄),北达康定路。20世纪30年代前,本地区仅有几间农舍,几块小菜园和几条黄泥小道。抗战爆发后,闸北、虹口等地难民大量涌入,再加上原有的外地逃荒来沪的灾民,使该地人口骤增,兴建大量简屋而形成了居住区,此时已称为叶家宅。年起,该地拆除部分简屋,改建为多层新工房。其余住房仍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房。当时沿延平路有焕新果品商店、康定饮食店、延平路菜场、叶家宅回收站等商业服务设施。年辟筑武定路西段(延平路至武宁南路),工业企业和简屋悉数迁出、拆除,现境地多新式多层高层住宅区,南部沿武定路有曹家渡街道办事处,北部康定路原余姚路派出所处设有曹家渡市场监管所,西北部医院。现此处叶家宅地名知者甚少。

叶家宅地区康定路、延平路以西一带

蒋家桥

位于老静安北部。大致范围东起西康路,西至常德路,南临武定路,北达康定路。以原康定路菜场所在地为核心区域。在19世纪70年代,该处人烟稀少,到处是小浜与坟地,有一条河沿着现在的康定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吴淞江(苏州河),是当时的水上交通线。在原来的康定路弄口,有一座高高的石桥连接南北两岸。蒋氏祖辈世居于此桥周围,形成一自然小村,故称蒋家桥。附近区域沿袭此名。年前后河道填平辟成一条烂泥路,两边是菜地,周围仍是纵横交错的臭水浜,浜上架有一座座小木桥。年将泥路改为片弹街路面。年前后,随着静安寺一带的繁荣并逐年向该地方向发展,有陆、沈两姓来此开设勤工蜡线厂,后因火灾再建为勤工绸厂,后又改称胜德花边厂(即后来的胜德塑料厂)。年前后建造了纪园(康定路弄)、勤益坊(康定路弄),并在勤益坊弄口开设蒋家桥菜场。当时因蒋家桥地处公共租界边缘,并且随着该地域内商业繁荣,人丁兴旺,住房增建,臭水浜被陆续填平。故“一·二八”抗战爆发后,此地区遂成为各类人物避难和谋生地之一。由于人员复杂,良莠不齐,仅此弹丸之地,就有三个燕子窝(低级鸦片烟馆),并有为害较大的流氓,地痞就有十余人,他们控制燕子窝、蒋家桥菜场、新都大戏院(设在菜场楼上)、茶馆、赌场、庙宇和庵堂等处。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清除。

今日静安豪景苑一带即昔日的蒋家桥所在

原来这一带沿康定路是鳞次栉比的商店。住房原以棚户、简屋为主,旧式里弄房次之。1年间将各弄内的片弹街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同时扩建了下水道。沿康定路和常德路拆除了部分危、简房屋,翻建为六层新工房,改善了居住条件。沿康定路有康定路菜场及饮食、油酱、糖果、绸布、服装等商业网点,沿西康路有天山、胜德两家塑料厂及新康中药店等,弄内有长征制刷厂、上海手表二厂工具车间、上海市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公司职工学校、东风托儿所等。现地境已改造,上述住宅、工厂等悉数拆除,建成静安豪景苑高层住宅区。现地名已鲜为人知。

20世纪80年代蒋家桥和南姚周边地图

南姚

位于老静安北部。大致范围东傍西康路,西靠常德路,南起新闸路,北至武定路。核心区域在武定路、西康路口以西。20世纪初,浦东南汇有姚氏三兄弟摇船来到蒋家桥(康定路、西康路以西一带)附近登岸,在此定居。当时此地人烟稀少,到处是小浜、荒地。姚氏兄弟在这荒地上自建一些简陋房舍,以开荒种田,栽培花卉为生。以后姚氏子孙数代定居于此,因地处蒋家桥之南,人们习称该地为“南姚”。又由于其处花卉香飘四野,故一度曾有“南姚花园”之美称。早期房屋多系平瓦房(俗称本地房子),后姚氏子孙繁衍,人口增多。随着静安寺一带商业日益繁华,以及战争的影响,外姓大量涌入,在该处填平沟浜,见缝插针地建造住房。沿新闸路一带系旧式里弄房,北侧为外形各异的简屋,且建筑密度逐年增高,使通道变成了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至80年代虽经多次整顿,将瓶颈道路稍予拓宽外,并将片弹街面改铺成沥青路面,其余则旧貌依存。东南角原有益民食品四厂,西南角原有红旗起重队;商业网点较少,仅有熟水、烟杂、煤炭、油酱等几家小店。后随旧区改造后,旧房全部拆除,高层住宅、商务楼宇林立,地貌焕然一新。地名趋于消失。

南姚地区上矗立的静安枫景苑

大王庙

年大王庙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北部。大致范围在东起成都北路,南至新闸路,西靠大田路东斯文里,北抵吴淞江(苏州河),以成都北路、南苏州路交接处为核心区域。原是寺庙名,在吴淞江老闸旁,清朝嘉庆年间迁至新闸西,即成都北路、南苏州路交接处。相传五代钱氏建国时,就有此庙,北宋叶清臣浚盘龙汇,祷神有应,重新刻祭文于石。明朝隆庆年间,海瑞开浚吴淞江并筑闸时,重新建庙并奉为金龙四大王。清朝顺治三年正式敕封金龙四大天王庙,乾隆、嘉庆两朝时又各敕名广利安民和惠孚等字。在清末、民国年间,大王庙旁成都北路段曾被命名为“大王庙路”,附近相继建有救生外局、沪北栖流公所等赈济机构。公共租界扩展后,城市化加快,大王庙的香火渐衰,但这一带的其他商业日渐繁荣,尽管是城市中的一角,但各种商店竞相开张,尤以制鞋原材料的销售为主,成为一度闻名的专业市场,即大王庙皮货市场,一般民众通常称这个商业地区为“大王庙”。在90年代以前,16、19路电车的老乘客一般都会听闻售票员以“大王庙”来称呼“新闸路成都北路”这一站。境地有上海市粮食局、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单位。如今,在大田路南苏州路以南有一菜场门口以“大王庙”为招牌,使地名流传至今。

今日仍留在大田路菜场门口的大王庙地名标志

郑家巷

20世纪80年代郑家巷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东起泰兴路,西至江宁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核心地段在新闸路、泰兴路交会处西南。原为荒地。距今约年,有郑氏在此(今江宁路弄71~73号)建屋定居。~年间,境内中部(今江宁路弄通至泰兴路弄一带)陆续有郑氏宗族及徐、姚两姓迁此定居,所建多为简屋。因郑姓居多,且内部通道狭窄,故人们将这一狭长地带称为郑家巷。距今80余年前,在北京西路弄54支弄东首有一大块坟地,人称东浜湾,为郑家巷内居民的坟地,有“化人滩”之俗称。在江宁路弄75号拐弯处有一条河,上架一座小石桥,人们称石桥附近为“石桥头”。这些河、桥、坟地,后均随房屋的兴建而湮没。境内的旧式里弄始建于年(即迁善里)。20世纪20年代后,南、北两侧先后建起余庆里、至善里、永吉里、宝善里、传福里等许多旧式里弄。30年代,四维村、月光村、江宁村等新式里弄在东西两侧兴建。于是,建筑格局大致形成。因中部的郑家巷规模较大,建房较早,故人们将郑家巷及其南、北两侧所形成的一大片区域统称为郑家巷。在70年代,陆续拆除了部分危、简房屋,改建为3幢四五层的新工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80年代,拆迁东南角的第六玻璃厂及其周围的部分危、简房屋,改建为1幢十六层的住宅大楼和2幢七层的新工房,统称为康乐大楼。80年代时,地域内企事业单位较多,较大的有位于东侧的上海橡胶五金商店仓库,南侧的上海起重电器厂,西侧的三星拉链厂、上海水平仪厂,中部的上海钟厂冲压车间;教育设施有市工具公司职工大学、静安区第二职工业余中学、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幼儿园、托儿所各一所;西部沿北京西路、江宁路、新闸路有建筑、绸布、理发、油粮、煤炭、家具、烟杂、饮食等商业网点;西南角有一小块街头绿化地。新闸路弄24号曾设有街道工疗站,建于年,为低能者及精神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一个工作、医疗的场所,是全国第一个工疗站。随历年旧区改造,迁善里等旧式里弄已拆建为高层商务楼,有英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领事馆设在境内;甄庆里等里弄近年拆除待建。地境曾分设郑家巷、迁善、甄庆3个居委会,现已郑家巷为名,合并为一个居委会,使地名传承下来。

年即将拆迁的郑家巷地区新闸路江宁路沿街一带房屋

斜桥

年斜桥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为南京西路与吴江路交会处一带。19世纪中叶,在今吴江路处有一小河名石浜,另说名石家浜。浜上有一木桥南北斜向跨越,故称斜桥。

旧上海斜桥总会

后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侧,西临青海路,建有英美殖民主义者社交、娱乐场所,因地处当时市区西郊,故名CountryClub,即“乡村俱乐部”,中国人以其附近地名称为“斜桥总会”。年后,被日军用作情报处。年后美军占用,称“美国斜桥俱乐部”。总会四周植树为篱,内绿草如茵,花卉点缀,环境典雅幽静。北部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内设舞厅、酒巴间、保龄球房、弹子房、男女牌室及餐厅等,陈设豪华。中有小湖,金鱼嬉戏,上建石桥,近有凉亭。北有篮球场等。旧址在年后曾作上海体工队用地,后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至今。

当年斜桥盛公馆和信封使用的斜桥地名

另外,19世纪末盛宣怀宅邸也被成为“斜桥盛公馆”。斜桥作为当年沪西的一个重要地标,被广泛使用,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区片。现地境有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棋牌院、医院门诊部等单位,随旧区改造后已建起兴业太古汇,成为这一带的新地标。

在斜桥总会原址上建起的上海广播电视台

杨家弄

20世纪80年代杨家弄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即威海路弄,包括原威海路弄(沧州坊)与威海路弄之间,即威海路石门一路交会处西南侧一带。20世纪初,这地段及其附近比较偏僻,沟浜纵横,人口稀少,只有数间简屋。至20年代间,清廷洋务官员杨某于此购地造屋,内有与新式里弄房相仿的四层房屋12幢(今升平街79弄润德里,尚在)。因业主姓杨,故称为“杨家弄”。其中7~8号曾作过侨民招待所。80年代该处纯属住宅区,虽无商业网点,但东面的石门一路较为繁华。90年代旧区改造后,地境旧宅拆迁,建成上海汽车工业大厦、上海国际集团大厦等多幢商务楼,原地名知者不多。

杨家弄(润德里)内北望威海路上高楼

徐家厍

20世纪80年代徐家厍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南部。大致范围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巨鹿路弄,南起巨鹿路,北至延安中路。核心区域在巨鹿路、陕西南路交会处西北。~年间,此处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家属的茔地及祠堂。嗣后,徐氏后裔迁居于此。20世纪初,徐裔增多,另立32个门户,外姓仅4户,因主要是徐光启后裔所居,故名。当时该地已颇具田园风光。20年代前后,外姓居民日趋增多,许多人纷纷来此购地造房,徐家厍境内先后造了颐椿别墅、自明公寓、益民村、文安坊等几个新、老式相间的里弄房及大批平房简屋。现该地仍以住宅为主,沿巨鹿路的简屋已改建成2幢五层楼工房,中部原有的大批简屋和花园住宅已拆建为四方新城高层住宅区,其余住房是新、旧式里弄房相间。北侧沿延安中路有达安广场商务楼,东侧沿陕西南路有衡山马勒别墅饭店(原马勒公馆)。今地名仅在老居民间流传,趋于消亡。

梅家桥

20世纪80年代梅家桥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南部,永源路西端两侧一带,西临镇宁路,与长宁区境内渔光邨隔路相望。20世纪30年代后期,从苏北等地逃荒来沪的谋生者,在此荒地上搭建简屋和茅屋而居,当时有西涌泉浜流经,浜上有座石桥(位于原梅家桥1号门口处),镌有“会龙桥”三字,但居住者因对居住条件不满,故叹谓“霉家桥”。由于长期乱扔杂物于浜中,使浜水污浊不堪,危害居民的健康,故年填平筑路,并以谐音改称“梅家桥”。80年代该地区仍属棚户简屋区,仅有1幢建于年的五层新工房,当时境内有上海第四铜带厂等单位,无商业网点。境地随旧区改造后简屋悉数拆除,建有协和世界、欣安大厦等商务楼宇。原梅家桥北沿一带旧里房屋尚存,故地名仅在老居民间传呼,外人知者不多。

梅家桥一带今貌

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anyii.com/jbfz/85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